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伊斯认为《两骑士》是《都柏林人》中最好的故事之一,它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堕落。但该小说还未被充分认识。运用葛兰西霸权理论和法农及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剖析该小说,从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属下阶层三个层面,可以揭示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政治高压"和"主动赞同"来维护权力统治的。研究表明,殖民者的价值观变成全民共识,这种文化诱使被统治的爱尔兰人认同殖民者,有助于维护殖民统治地位而不是反抗压迫。  相似文献   

2.
波伏娃认为:"在人类的体验中,有一整块地方被男性故意忽视了,因为他无法去思考它:这就是女人经历的体验。"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和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女性经验,探析葛薇龙和利蓓加性格当中的异同,指出了她们的命运都是个体性格与时代节拍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爱情角色?以两部前后有继承关系的影片为蓝本,分析了两个问题:第一,新旧《庐山恋》反映的爱情价值观对比:对于1980年版《庐山恋》大家褒大于贬,《庐山恋2010》大家贬大于褒。第二,新旧《庐山恋》反映的权力对爱情造成的影响:1980年版《庐山恋》是政治绑架了爱情,《庐山恋2010》则是物质诱惑了爱情。最后讨论影视旅游中的爱情主题,笔者认为爱情主题需要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情节。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早期创作中,有着她创作高峰期的影子,《心经》是一个代表。然而,对于《心经》的关注却远远少于其同时期的其他创作。笔者通过对文本中三个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所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从而体现作品所传达的对于人性的真实关照。  相似文献   

5.
提及杨玉环大家都耳熟能详,知道她有贵妃之衔,知道她备受宠爱.自唐以来,杨玉环的形象有着明显的流变,《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杨玉环形象.单就《长恨歌传》和《长生殿》而言,就为我们塑造了杨玉环的不同形象,或深明大义,或恃宠而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部作品中杨玉环政治形象、爱情形象、文学形象、历史形象的比较来分析她的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6.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不是(或不只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改造与被改造的战争,而是一场性别冲突。在"和谐——冲突——重归于好"这个结构下面,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妻子张同志的女性定位由传统到反叛再回归传统。按照小说的叙述,夫妇之间的裂痕,最根本的不在于生活观念或对城市的态度的差异,也不在于阶级情感的差异,而在于妻子张同志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当她回归到传统的性别角色时,矛盾便得到了解决。丁玲的批判文章《作为一种倾向来看》无意之间从性别视角批判了《我们夫妇之间》,因此,与其他从阶级视角展开批判的文章(如李定中的《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奥兰多》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属于特殊类型。代表其思想的两部著作《一间自己的屋子》和《奥兰多》,分别融括了她对女性独立的思考和对女性价值的评判。本文以《奥兰多》为中心,结合其思考观念的脉络,探讨《奥兰多》中提出的"双性同体观"及其对女性主义的判断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雷雨》和《北京人》在其创作主题、艺术特点及类别性质上 ,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各具特色。这两部剧作分别描写了代表着官僚资产阶级家庭的周公馆和封建世家的曾公馆 ,通过对剧中周朴园、曾皓、蘩漪、曾思懿、鲁侍萍等典型人物的塑造 ,深刻描绘了人物的灵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雷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 ,还是《北京人》中隐晦、曲折的纠葛 ,最终揭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剥削阶级大家庭必将走向坟墓的命运。《雷雨》是一部悲剧 ,而《北京人》则是一部悲喜剧交融的社会正剧。  相似文献   

9.
吴超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4):11-15,68
"三礼"中《周礼》和《仪礼》经过历代儒者整理和诠释,钻研得最为透彻,大、小戴《礼记》研究则相对较少。朱彝尊的《经义考》中"三礼"占有很大部分。以《经义考》内所收录的"三礼"资料为线索,阐释清初《仪礼》问题及其历史渊源以及当时《礼记》研究兴起的背景与原因。"三礼"中,朱彝尊更重《仪礼》,突出的正是《仪礼》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这在明清之际,诸儒的礼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葛娟 《中国科技投资》2013,(Z1):148-149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故事构思和情节设置,考察张爱玲剧作采用的不同于小说写作的技巧和策略,张爱玲的电影剧作以女性视角打量世俗人生,在影片或悲或喜的外衣下内隐着她“荒凉疏离”的情感体验。其对“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关注和书写,使她在电影史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异数”。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来怀念亡妻,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在意象选择上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意象选择上多用想象性意象,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比较这两首诗,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并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相同构思和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和《长恨歌》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很大的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出自于女性作家之笔,都是以女性形象为叙事中心,以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因而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的比较,可以折射出在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下,女性作家在讲述女性故事时对叙事方式的不同选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有利于衔接当代文学史中不同时段的文学创作,形成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解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从白流苏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徘徊,"墙和镜子"的意象分析以及古典语言"倾国倾城"所赋予的现代意义这三个方面着手,道出了张爱玲深藏其间的苍凉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和文体风格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两个译本:泰勒译本和罗慕士译本的第一回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泰译本存在漏译、模糊翻译、误译和文体风格缺失的现象,并尝试给出了一些词汇的译法。最后提出,在顾及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文化优先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型世言》和《儿女英雄传》反身代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自己"打败了"自",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尽管近代汉语的"自己、自家"与古代汉语的"自"有历史继承关系,但他们与近代汉语的"自"有着不小的差别:"自"通常与谓词紧密相连,表示行为状态的排他性,因此在语言结构组合的能力上较缺乏独立性。"自己、自家"则可以较多地单独用作主语、定语和宾语,具有代词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最鲜活的历史教材,是中华民族历史洪流中的精神财富。红色电影外译是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取中国拍摄的《长津湖》及美国拍摄的《龙种》红色题材电影,建立两部电影的英语字幕类比语料库。通过统计两部电影英文字幕的词汇密度、词长、高频词、时态、句长、连接词等,分析对比《长津湖》与《龙种》字幕翻译风格,探究中国红色电影字幕外译优势及不足,以期为中国红色电影字幕外译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