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关系和系统运行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型,分析其协同创新稳定性及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共生单元、选取共生模式、培育共生环境及建立协同创新共生界面是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协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鲍丽洁 《当代经济》2011,(16):146-147
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产业与产业间的共生关联有互利型产业共生、寄生型产业共生、偏利型产业共生和附生型产业共生四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共生演化理论和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阶段、路径和机制。首先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共生演化的单利共生阶段、差异互利共生阶段和均衡互利共生阶段的特点和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共生演化路径,论证了其由单利共生阶段向差异互利共生阶段再向均衡互利共生阶段演化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共生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永俊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06,26(2):237-240
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城镇群体间的竞争和共生作用也越来越激烈。文章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金华城镇群之间共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加强金华城镇群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是实现金华城镇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梦  田增瑞  陆羽中 《技术经济》2024,43(4):132-142
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是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准确把握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和培育机制,对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过程、稳定性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绿色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两种群共生演化模式和稳定性,受两种群相互作用的共生系数和各自种群规模上限影响。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其中互惠共生模式是系统共生演化最理想的状态。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以信任机制为基础,在共享机制、竞合机制、伙伴选择机制和价值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共生循环。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各方作为统一的复杂共生体,通过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志明  易夫 《经济地理》2008,28(3):433-436
基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其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集群创新主要是集群企业的共生创新。本文从集群的共生本质谈起,深入分析了影响企业共生体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集群企业共生创新的路径:以企业共生体的深入分工积累创新知识源;以多重共生介质实现共生企业间充分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合作;以支配共生介质使企业共生创新走上快速创新轨道。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环境治理成为影响其战略进程推进的关键,也是亟待探究的重要议题。然而,农村社会转型诱发环境治理结构转向,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弱化治理共生水平以及治理界面不优触发环境治理机制弊端等现实问题,对农村环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相互依赖的主体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系统进化创新的工具,其蕴含的方法论为考察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视角。具有主体多元、交互作用、共同治理、互惠共生优势的共生型治理无疑是农村环境治理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构建此模式,需要着重从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构筑多元治理结构;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强化协同交互功能;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营造共生治理界面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熟化的一般过程包括技术成品化、管理模式化、产品市场化和融资专业化。在共生理论视野下,科技成果熟化过程中的多层次共生通过合作能够孕育创新能量。科技成果熟化可以划分为技术共生、市场共生、管理共生、金融共生等共生合作创新目标模式,技术、市场和管理、金融等共生模式均交叉融入科技成果熟化的分步子过程。分析指出,政府和社会应着力建设共生创新界面,营造共生创新环境,有效集聚各类共生创新要素,不断实现科技成果熟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占永志 《新经济》2023,(3):103-114
基于知识生态视角,将产学研联盟各知识种群分为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与知识服务者三类,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三者共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三类种群共生演化的均衡状态与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不同共生模式下三类知识种群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稳定态,取决于各知识种群之间共生作用系数的正负和大小;三类种群共生系数的不同取值组合,决定了种群间的不同共生模式。本研究为推动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向一体化互惠共生演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8)
学校和企业的共生共赢是高等教育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诉求,寻求二者共存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共生环境是双方努力的方向,达成校企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共生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共生模式演进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书法  李辉 《经济管理》2006,(14):47-53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按其共生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市场制、中间性体制和科层制三种。20世纪末以来,以“下包制”和“模块化”为代表,中间性体制呈现出由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解演变的总趋势。本文分析了共生模式演进的原因.建立了模块化体制运行效率的数量分析模型.提出了加快我国企业共生组织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关系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服务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从生态学共生理论视角分析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无水港为服务创新案例,提出了基于共生关系的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结合共生理论,分析了在不同共生模式下,物流需求与物流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互惠型共生关系下,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达到良性互动,实现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尧清  文红 《生产力研究》2012,(2):153-154,160
区域旅游共生均衡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区域旅游要达成共生均衡必须具备区域旅游共单元质参量兼容、能产生一定的共生能量、具有适当的共生界面等三个基本条件。区域旅游实现共生均衡的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共拓市场,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生能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媒介是共生模式的重要影响因子。从共生媒介入手,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诚信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为共生关系。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生中存在共生单元不稳定、共生关系不对称、共生界面不完善和共生环境不健全问题,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共生状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本架构与模式,从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尹少华  冷志明 《经济地理》2008,28(2):242-246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武陵山区为例,分析了武陵山区区域背景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对现行"行政区经济"背景下,"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共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到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中来,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两个相互联系的共生单元,在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城乡统筹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城乡共生单元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城乡共生界面的作用和功能;促进苏北城乡发展的对称互惠共生,从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城乡之间的对称互惠共生机制;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来优化城乡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