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2.
浅析导致有意文化误译的文本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有意文化误译存在着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发起者的要求,译者的主动权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是导致有意文化误译的三大文本外因素。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在其所处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操纵下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但是,除了译者受动性外,译者主体性还包含译者能动性这一属性.如在理论中加入译者主体能动性的阐述,可以使操纵学派理论在译者主体性方面做到译者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全面论述,有助于此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研究,它阐明了翻译的过程,其中信任、侵犯、融合和补偿四重翻译运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围绕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对两个译本中的多重翻译策略选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暮光之城》两个中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再现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表现,从多维的角度举例论证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译者、文本和译文读者三者关系中,传统翻译理论偏重于译者的能动性而轻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接受美学则确认了翻译传播中译文读者的主体性。读者主体性的觉醒与变迁直接影响着译者的创作和文本选择。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主体性,各流派之间虽然立论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彼此渗透,共同发展,不断开拓翻译理论研究视域。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表现出高度的互文性特征,译者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9.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抛开了以往对诸多制约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语境等,而是回归并探索翻译中"人"的问题。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在其意向性背景以及思维的影响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阅读原著、语言转换、译文创作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取向、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创造性介入体现出来。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近年来逐步受到译界关注,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以说是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分不开的。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科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科技翻译同样凝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科技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是为了达到对原文更高层次的忠实。  相似文献   

13.
研究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离不开主体间性这个大环境。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共同主体性。但在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重视起主导作用的译者主体性。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研究的讨论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是一个三元体系,由原文作者、译者及读者构成。那么,翻译活动中到底何者才是主体?目前大部分观点为译者主体性。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从语用角度讨论翻译中的读者主体性问题,即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读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过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视角,广告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素制约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过程也体现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这种语境顺应恰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多元系统论虽然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但也有其局限性,即译者主体性的缺失。中国清朝末年三位重要翻译家,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叙事手法三方面的翻译实践活动,说明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枢纽,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死亡"到"绝对活着",再到"相对活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枢纽,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死亡"到"绝对活着",再到"相对活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扣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以来.各个理论各个学派对译者的作用意见不一。本文试根据Nord、Vermeer、Manttari为代表的翻译功能派理论的指导,分析译者的作用,旨在增强译者主体性意识,提高译者自身作为“主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从而使其达到“译有所为”,促进翻译目的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