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万青 《乡镇经济》2006,(3):29-31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滞后与迟缓。影响因素主要有转移主体的素质制约、庞大的人口基数、转移过程的社会环境制约等。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五是设施制度革新,彻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赖晓璐 《辽宁经济》2007,(10):20-20
地域间转移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更有利于我国目前国情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目前农业劳动力过剩情况严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国家,"十五"期末我国有农业过剩劳动力2亿多,可以判断,随着今后人口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已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社会经济规律,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失业人口不断增加,自身再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迟缓,就业容纳力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究竟是什么?下面将对这个问题作出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培山 《辽宁经济》1997,(12):29-29
试论促进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措施及政策取向●辽宁省国税局稽查分局副局长孙培山为了使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模式能够有效地实行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有力地推动结构优化战略在农村系统的贯彻落实,尚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斟酌...  相似文献   

6.
7.
我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晓璐  吕杰 《辽宁经济》2005,(12):18-18
一、辽宁农民收入的现状 近20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但是以现价计算,1999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下降了3.1%,成为20年来首次下降。而2000年,由于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大早灾,又比1999年下降r5.8%,仅位于命国第十位。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断减小。2001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比2000年增长8.6%。而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193元,增幅达到7.6%。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令国位次上升到第九位,但由于农业减产,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不适应性剩余,农业边际报酬率递减造成的弃地剩余,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的资源短缺性剩余,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相对性剩余.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反馈可以归纳为三点:造成流出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造成劳动力流出地的农地荒废;抬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使农村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等.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经存在。但作为现代发展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而出现的。工业化的启动,使得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地域中心。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创造了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和农村作为工业化起步时国民经济的主体部门,  相似文献   

10.
何良 《特区经济》1992,(2):33-34
<正>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据深圳市1990年来统计,全市201.94万人口中,暂住人口竟占66.2%,而在133.28万暂住人口中,外来农民工约占120万左右。这是一支十分特殊的特区建设大军,其作用不容低估。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很有必要重视评价、“整编”和管理好这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客观必然,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工业化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列宁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之多,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3—2.5亿人。严峻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仅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焦点问题,而且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制约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呈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是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主要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