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新常态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受制于劳动力结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地方经济脆弱性进一步显现。为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由低效率均衡向高效率均衡转换,需要改善高效率供给的稀缺状态,公平改革红利分配,以有力的宏观调控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加速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差异化等。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受惠于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生产和净出口国,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在享有绝对规模优势的同时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优势递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借助局部调整自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制造业战略升级的内在机理,实证解释影响制造业战略升级重要因素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并以此从加快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提升产业增值能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效应等方面提出实现"中国制造"战略升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变动极大,运用 Kernel 密度函数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当前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的划分标准是合理的。从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动态历程来看,该变动主要受城市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实有人口规模变动的分析表明,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控应因时因地而动,不能搞一刀切,而且人口调控政策重点应该从数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特大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着农民工供给短缺、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老年和少儿非劳动力人口持续增长等人口新常态约束。在这种人口增长新常态背景下,特大城市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促进政府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5.
6.
《全国商情》2016,(7)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展开,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持久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逐渐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转变,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面对这种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结构深刻变动,改革深入推进等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态势,一些行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传统企业会经历阵痛,保持稳步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本文对新常态下传统服务业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应对挑战进行简析,并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对策,希望提出的相关建议为服务业企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张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17-19
"新零售"背景下社区便利店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电商冲击、消费升级、技术变革、渠道融合等是社区便利店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社区便利店转型升级,应着力重构"人-货-场"零售三要素,精准服务顾客、精准提供商品或服务、精准实现多场景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应在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品牌连锁化发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11.
通过比较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经济结构,结合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评估武汉经济结构转型程度,发现武汉经济结构转型进展迟缓,主要原因在于转型动力不足、结构协同呈现明显分化,使得现有经济结构与经济实力、经济增长态势、支撑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三个均不匹配。在“十三五”时期,武汉应坚持“五驱并举、协同升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及对嘉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与中国都是东亚国家,民族文化也很相近.其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经验,对面临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和发展方式四大任务的嘉兴而言具有重要启示.嘉兴要正确把握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紧密结合嘉兴经济社会实际,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推进嘉兴品牌建设;把产业升级转型、城乡二元经济转型、创新转型和生态经济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培育嘉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是滨海沿江发展轴,二是沪杭高铁嘉兴段的四个站点开发区,三是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形成的临时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转型下的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启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1):53-56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引发政府作用转变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职能上;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也将导致政府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工业化政府管制模式的履辙。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低碳型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也要做出转变。传统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会带来政府治理失灵、经济发展粗放性、GDP导向政府、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低碳目标约束下,政府通过转变经济调控行为构建起低碳政策制度供给、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政府治理框架和社会行动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缓解资源矛盾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2008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背景下,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部分生产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妥善解决要素禀赋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刘易斯拐点理论入手,通过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根据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得以从谋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两缺口"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模型"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储蓄"与"外汇"缺口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知识、信息、人才等"新缺口",而这些在知识经济时代,正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应注意国际合作、加快数字化步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缩小技术缺口、重视战略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7.
作为支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块状经济存在不少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实现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是我国块状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国内典型区域通过发展特色总部经济、针对性嫁接外资、改造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引领创新、政府优惠政策安排等举措,为其他区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元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6):19-24
低碳发展作为一场由科学家和环境社会运动所推动的革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中国作为对世界"碳减排"认真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谋划低碳发展的"最优方式"。本文通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策略、方法以及"碳减排"合作等方面的系列文献讨论,归纳了关于"经济持续发展与低碳转型相结合"、"秉持公平与责任参与低碳转型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梳理并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1952—2005年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贫困陷阱",且外资在推动中国走出这一陷阱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放宽索罗模型中人均资本边际产量递减这一假设条件,提出在存在人均资本边际产量递增阶段时可能出现人均资本的积累不足以抵消人口增长因素和折旧因素对它的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经济系统内部人均资本无法自行增长,使经济陷入"贫困陷阱",而外资作为一种外来力量则可以有效地将该国经济推出这一陷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