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而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温家宝同志也在讲话中说.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加大投资促进科技发展》一文回顾了我国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政策演变,从中可看出我国非常承视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因为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协,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物质载体,竞争力又是企业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竞争市场中发展壮大的关键,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从三者内在逻辑关系阐述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以此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这为我国企业在全球竞争市场中提高优势地位赋予了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2017年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安徽省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对安徽省出口贸易均有促进作用,但科技创新比信息化水平更能拉动出口贸易的发展。研究表明,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够加快出口贸易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滞后于出口贸易的发展,信息化和科技创新领域之间要素交流较少。未来要聚焦信息化发展,着力提高安徽省科技研发的投入,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领域,法国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电子、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及农业等方面。该国的科技创新项目通常应用于创新企业,而随着科技创新单位与企业相互协调合作能力的不断强化,行业的发展变得更加迅猛,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近日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推动跨学科研究,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顺应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趋势,越来越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承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体制和思想规范,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大国的崛起历史可以看到,每次技术革命的成功和财富的快速积累,都必然有金融制度创新相伴。有人认为,世界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制度之间的竞争。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历史演进的源泉,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新兴和转型的特征,经济社会的转型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已成为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承载主体,以金融制度创新促使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联动对接,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科技发展水平、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提出了加快基地与平台建设的思路与路径.阐述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现科技基础条件优化与重整的有效载体,是聚集、集中有限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基地、平台和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使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以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加速京津冀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谁能抢先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面对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世界各国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构建各自的科技创新体系。然而,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市场的不断开拓的同时,与其它领域的技术经济活动一样,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张莉  薛高  李倩  曹万鑫  王长征 《西部金融》2022,(2):75-80+84
金融科技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应用及产品的提质增效。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我国移动支付、网络金融服务等领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外金融科技在不断发展创新过程中,也在持续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与革新。本文以2011年-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通过面板模型分析我国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金融科技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应当将传统的经济法课程一分为二,一为各专业都需要掌握的基础法律知识,即民商法,另一为各专业的专业法律课程,以兼顾法学学科的发展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国兴衰现象背后的经济增长内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以往各种主流增长理论观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笔者提出的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对大国兴衰现象背后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经济内能变化对大国兴衰现象的作用,从而论证了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兴衰现象确实具有内在的必然规律性。本文也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等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是这一趋势在国内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具体体现。作为我国环渤海经济圈这一第三增长极核心的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虽经过20多年的磨合。但仍处在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以空间经济一体化为立足点,理顺相关环境,促使地域内各方加大改革力度、各展其长、加强融合,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走向深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就业问题历来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三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思路: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具有带动效应;经济增长减少了劳动就业;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存在动态效应。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的观点体现在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演变抑制了劳动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非均衡性等三个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技术进步对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三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四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微小,二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是在传统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章提出了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了传统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这些问题是由缺乏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近年来高校规模扩张过快忽视了质量提升、制度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培养手段、培养方案、培养队伍、课程体系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阐述了卓越经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79—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阻碍农村经济增长,城镇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为此,应改变农村金融发展指导思想,逐步走以“功能观”为指导思想的金融发展路径。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市场取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政府对经济实施调控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搞计划经济;假定人自私,绝非倡导人自私,从这一假设出发去进行市场经济的制度设计恰恰可以抑制或减少人的自利行为带给社会经济的危害;效率与公平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失衡不是效率之错;对于政府求公平来说,重点在于消除不公平而非设计公平,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增长速度剧烈波动、贸易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由产业间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转变,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区域集聚、投资产业集中等特点。未来两岸经贸合作则又呈现出由商品贸易向商品生产一体化转变,产业分工由以商品分工为主向以要素分工为主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应当重视普通劳动者个人获得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奈件下,这种权益在性质上不同于市场经济一般流通关系的权益,同时,它的实现又具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应当从完善经济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克服理论误区等方面来推进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朝鲜特殊经济区建立的时间、背景入手,分析了朝鲜建设特殊经济区的具体原因,并对朝鲜特殊经济区建设对中朝经贸合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扩大中朝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