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港经济》2010,(1):20-23
“当2009年第四季度第一个月,CPI和PPI还都是负值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管理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是全社会都很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10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明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已把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提高到相当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10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后几个月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相似文献   

4.
徐斌 《西部论丛》2009,(11):80-80
大概是被市场上“通胀要来啊”之类的调调儿吵得心烦意乱,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公告明确。将“管理好通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很有趣的说法,因为“预期”是人们大脑中的想法,政府如何管理?这说明,中央已经开始拿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当回事了。但事实上,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后,市场的通胀预期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政策·要闻     
《中国招标》2012,(22):37-38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特区经济》2010,(12):70-72
国内学者就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展开了初步研究。文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概括,认为通胀预期主体的分层性、通胀预期基础的混沌性、通胀预期过程的持续性、通胀预期强度的波动性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基本特征。现阶段通胀预期强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化通胀预期、缓解通胀压力的短期措施是货币政策尽快转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就是"最复杂"的一年。国际方面,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远远超过预期,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美日经济复苏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8.
经过各国政府不懈的努力,世界经济基本上已经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物价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在迅速回升.国内与国际上一系列因素使我国居民的通胀预期不断强化.采取何种政策管理好通胀预期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通胀预期强化的原因,并为中央银行的通胀预期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斌 《西部论丛》2010,(5):84-84
2010年中国经济和政府相互博弈的最大问题和看点,就是"通胀预期"和"管理通胀预期"。在2009年央行拼命向市场开闸放水之后,人们终于开始担忧未来的超级通胀了。这也是今年一季度以来,包括央行在内的管理层搞信贷额度控制的原因。非但货币数量紧缩,其他地方财政项目上报的基本上都给否决了。而近期针对高房价的定点精确打击,更是让市场鸡飞狗跳、一片惶惶。手段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胜利,现在从各类迹象看,中央管理通胀预期工作已经取得初步胜利。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全球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和关键的一年,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但比预期目标艰难,日本受地震及核泄漏事件冲去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欧盟债务危机阴影不断,新兴经济体尽管保持了前进的趋势,但正饱受通胀压力。通过分析错综复杂的因素和关系,可初步得出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仍是主旋律,通胀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蔓延。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1.
沪港观点     
先管管中石油 在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评判一季度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但同时"通胀预期增强","稳定物价成当前最紧迫任务".当日发改委牵头,工商联下属24个商会联合倡议"绝不串通涨价".不过,与会人士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先管管中石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国内成本上升及输入型通胀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管理通胀预期等方面着手应对.  相似文献   

13.
开放经济下中国通货膨胀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通货膨胀预期和供给冲击在内的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混合模型,分析了国际垂直生产结构下的价格传递效应,并运用经验数据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展的混合模型能有效地避免残差序列相关性;工资水平对通胀的影响明显,国内和进口中间品价格对通胀水平都存在显著的价格传导效应,国际能源价格对通胀具有正向冲击,存在输入性通胀效应;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显著,但通胀预期的影响更强;厂商在定价过程中保持价格不变的概率高于重新定价,而重新定价策略则兼备前瞻性和后顾性。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宜保持相对稳定,应重视政策对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意外、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通货膨胀预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外和中央银行沟通行为的反应,并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货币政策意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中短期通胀预期,对长期通胀预期的影响不大;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率调整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三种货币政策操作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央行惯例沟通对通胀预期没有影响,央行行长讲话会加大通胀预期波动;货币政策操作和央行沟通行为对通胀预期的冲击在2008~2009年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通胀预期管理效果一直不佳,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胀预期形成及其传导机制并改善央行的政策操作与沟通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孙力军  朱洪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32-34
文章用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通胀预期:(1)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衡量通胀预期;(2)ARMA模型对通胀的预测值。并计量分析了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结果显示:CPI上升、正产出缺口增加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利率、人民币汇率和食品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形成作用不显著和影响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动态微调,是目前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物价部门根据中央提出的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这一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改革》2010,(10)
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以来,各口径货币总量对CPI的预测能力明显下降,CPI回升速度显著低于依据历史经验测算出的货币增长对物价形成的压力。这一现象主要与货币供给结构变化有关。从信贷增长与内需在GDP增长中贡献度的关系来看,扩张性政策导致的信贷高增长并未明显超出内需扩张之所需,加之经济增长也并未超出其潜在水平,因此短期内没有产生明显的CPI通胀压力,但经济回升和货币信贷增长推升了通胀预期。鉴于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宏观政策需要更多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更多关注预期和环比数据变化以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运用市场化和有弹性的政策工具实施调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际经验,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概括为五种类型。对我国1978~2011年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可能导致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没有稳定的促进或促退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应从实行稳定货币量的货币政策,稳定社会通胀预期,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好中、低收入阶层,控制和消除资产泡沫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生会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该文通过对本次通货膨胀的简要解析,认为投资需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通胀预期是本次通胀的主要成因,结构性通胀和隐形且长期性是本次通胀的主要特征,并分别针对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和预期类通胀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产业》2010,(5):15-15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我国正处于改革转轨阶段,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因素较发达经济体更为复杂也有所不同,在管理通胀预期时,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