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社会结构调整、重构的变迁过程,是农民接受现代文明,实现自我改造和城市文明逐渐渗透到农村社会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生活内容丰富,农户经营活动兼业化趋向强烈,农民的经营分化在更加广泛的范围进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这种分化是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中国农村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任其发展,过度分化则会孕育着未来的危机。因此,应对过度分化采取调控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五大连池市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到位、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要以提高产业化程度、解决资金、健全机制、加强宣传与教育等方式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达罗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具备一定的解释力。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差别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仅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闻名遐迩,而且更以首屈一指的农民大国著称于世。农业与农民构成国家命脉的基础与主干,人口多、农民占比大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中国农民将愈益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生存环境之中。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在铺天盖地而来的世贸知识、入世对策书籍中,有关入世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成果却出人意料地少而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青年学者、南通市港闸区委副书记葛志华先生的新著《WTO与中国当代农民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农村社会的和谐。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个体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激活农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着眼于农村内部制度创新、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这对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企业如何真正进行自主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这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战略与结构"对今天的中国企业也具有重要意义,收购、兼并、战略整合、重组上市、海外扩张已经成为企业家最常思考的问题。文章正是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看中国自主创新问题,根据"资源-战略-绩效"的模型,提出了"纳入组织结构因素的资源基础观模型",并通过对元件技术创新和建构技术创新在"战略"、"组织结构"、"创新结果"等方面的对比,探讨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正是建构技术创新模式。文中结合中国VCD产业成长的案例进行探讨和经验验证,揭示了中国企业产生并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通过组织学习提升组织能力,以技术创新获得核心技术,而建构技术创新正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结构存在差异。由“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切入中国农村,可划分出团结型、分裂型和分散型三种村庄理想类型,且三种类型村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典型的区域性,南方地区以团结型村庄为主,北方地区以分裂型村庄为主,中部地区以分散型村庄为主,形成了中国农村区域差异。“农村区域差异”是基于中国农村经验事实的中层理论建构,可与其他农村研究的理论观点形成对话,也可从中推演出更多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建构中层理论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研究和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软实力维度划分的合理性及组织与员工关系对软实力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组织-员工关系分别与人力资源管理及情感承诺的交互作用对软实力的影响。通过对12家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及层级回归分析发现,基于组织与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由劳资关系、关系绩效、组织效力及品牌声誉构成;组织支持感对劳资关系及组织效力呈显著正向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对关系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契约履行对品牌声誉呈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进一步增强组织支持感对劳资关系、组织效力及心理契约对品牌声誉的提升作用,员工的情感承诺更易促进领导-成员交换对关系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对农村经济改革进行战略规划时曾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 相似文献
10.
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湖北省老河口市和宜都市(以下简称两市)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找到了解决“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的有效办法,创新了农村经济体制,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破解了农业产业化及县域推进工业化难题.增强了县域竞争力,奠定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为搬动县城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刻。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微观机制不够健全。四是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不够有力。 相似文献
11.
12.
陈国波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0)
文章分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关系,探讨三个主体的行为和策略选择特征,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本质上是通过宏观层次的"选择"和微观层次的"突变"而逐步达成进化博弈均衡的动态过程.为了顺利推进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兼顾三个主体的利益;保证宏观"选择"机制的健全;鼓励微观层次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通过两个个案,爱德基金会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对当代中国基督教社会服务组织的现状作一描述,对该类组织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作者首先对公民社会的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的讨论作一简要梳理。而后结合作者从田野调查获得的个案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此类具有信仰基础的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满足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在推动公民社会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让我们对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运作模式有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的界定和认识:即一种“非抗争性的合作模式”(或称“伙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Inductive Game Theory: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ory, which we call inductive game theory . In this theory, the individual player does not have a priori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ame that he plays repeatedly. Instead, he accumulates experiences induced by occasional random trials in the repeated play. A stationary state is required to be stable against intentional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player's experiences, and then it turns out to be a Nash equilibrium.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individual views of the society based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This view is defined to be a model of the society which the player builds from his experiences. Coherency with these experiences and a condition called rationalization are required for a model. As concrete objects of th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a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eory is undertaken by contrasting its observation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with mental and judgmental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will emerge in this dichotomous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5.
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和政府提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化,视“社会”的发育为改善民生的结构性条件。但在普通人看来,“国家”依然是最受认同的范畴,而“社会上的”人和事则意味着不正规和不可靠。同时,在普通人眼里,国家总体上的正当性不可置疑,具有高度的道德性,但是地方国家机构则不可信任,与它们的交往倾向于利益化、无规则。这一“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稳定”和“具体失范”并存的现象。本文由此认为,追求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分化在现阶段缺乏基础,更重要的是重构彼此之间在多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要求构建健全的信用制度,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的信用缺失和政府的信用缺失.目前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守信的净收益小于背信的净收益.对此,应该从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进行治理,探索并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守信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研究》2019,(8)
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状况,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基础参考。主要发现:(1)农户在种植中所得亩均利润的绝对量虽在持续增长,但与城镇居民同期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使得农户要达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收入所需耕作的土地面积持续扩大;(2)基于农村户均土地数量不变的前提下,等量作业面积的增长促使农户持续向城镇转移,以追赶城镇居民收入。因此,留守农村的农户有了流入更多耕地,扩大经营规模的机会。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生产力条件已经具备。配套产业较为完善的地区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欠发达地区则应在加快配套产业建设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18.
1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政社分设后,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名义上属于集体,但法律对集体产权具体归属界定模糊.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属于乡村政府.乡村政府对集体资产负盈不负亏,乡村政府是集体资产盈利时的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集体资产亏损时的所有者.在这种产权结构下,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效率,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建立独立的产权清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即有利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护产权所有者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一农民协会一专业合作一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