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面临许多新挑战,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狭隘化,马克思主义单纯学术化,不能让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重大问题的新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彻底性,做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选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统一全民思想,增强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芳 《商》2012,(16):141+140
如何进一步的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和夯实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需要,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增强内容的感召力、吸引力、说服力,创新载体,培养人才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变革和推进过程。越南共产党从"六大"前后到"十一大"期间,对本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探索、深化和成熟的过程。其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化民族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没有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也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科联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优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引领作用,助推我省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主导的持续渗透,人民群众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具有重要价值。情感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动力,我们应以政治情感的培育为切入点,从政治情感的引导与激发、维持与强化、实践转换三个层面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多元思潮,应对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共青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为此,以共青团工作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使共青团工作达到了有针对性地创新。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其实现路径应立足大众的日常生活,从理论的通俗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入手,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总结了基本经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学习、接受和运用,进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对象,学生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相对较为深奥,难以让所有群众理解。因此,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社会科学普及层面,提出几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8)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有极大的贡献,艾思奇帮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代表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等。艾思奇一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努力宣传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在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也给后人留下经验和教训。本文阐述了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加快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满足乡镇群众文化权利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视角考察,指出人的真实需要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增进文化自觉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直接结果;群众参与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践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以崭新的视野,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认识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因此,在十八大视域下,通过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研究现状,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已成为时代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对理论的自觉与自信都是基于对理论主体的反思性认识,是建构并应用于具体理论的人或事物。从理论的形成及形态来说,可以是自我认识的主体,也可以是由人赋予的某一事物或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历来是指导和发展我党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就是要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融合,并从中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红色文化建设包括红色文化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红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依托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富经验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工作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之所以理解并接受一种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因契合于中国人的现实需求而较之于其他社会思潮更具竞争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施行的功绩之所在,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群众倾心之所在。通过研究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4,(6)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必争之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然选择。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文化价值取向模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空洞以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等问题,因此,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视角出发,探索统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热点问题,但多学者专家对于大众化的前提、过程、手段并不是十分注重,而是更加注重其结果。可是,只有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其前提条件和方式方法做出科学性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很好的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才能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性质的,专门为丰富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存在着发展新常态,因此要采取新对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20.
孙继海 《商》2013,(9Z):275-27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现实化,要想平稳有序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持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需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