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这足以体现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影响。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指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障碍,阐述了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特别关注维护农民工的健康权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维护农民工健康权益甚至比清欠农民工工钱更重要。拖欠农民工工钱是对农民工权益的侵害,在清欠农民工工钱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维护农民工的健康权益是更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更是保障农民一辈子生存权益、劳动权益、收人权益的长远之本。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产物,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过亿、身份和社会地位都非常独特的群体,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显得严重滞后和缺失,这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小平(山东省某省直机关司机,28岁,山东郓城县人):你到过我的老家吗?那是出梁山好汉的地方。《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其中有72名就在我们县。郓城县属于菏泽市,是山东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也是山东民工外出最多的地方。菏泽市农村人口800多万,每年有上百万人到全国各地打工,从广东到新疆,  相似文献   

5.
一、企业劳资双方思想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强资本、弱劳动"的观念根深蒂固 现有的劳动关系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劳资双方即雇佣者与劳动者的地位在实践中是无法实现真正平等的。首先,在经济实力上,雇佣者的实力远远强于劳动者,雇佣者的财产与生存是分离的,而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生存是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6.
于德生 《商场现代化》2010,(16):161-161
<正>农民工一般理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务工人员。农民工是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农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最佳模式选择——纳入城市低保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蓉  李泉 《财贸研究》2006,17(2):152-153
当前,都市边缘群体--农民工,已成为介于农民(身份)与工人(职业)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如同农民工队伍的出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格局朝着城乡经济工业一体化、市场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分化出来的一些新的结构因素一样,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必然在剧烈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日益凸现.农民工面临着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相适应的,如养老、失业、工伤与职业病等现代风险,迫切需要社会保障权益救助,现实却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省农民工权益状况的调查,可以发现政策疏导鼓励,农民工不再"盲流";农民工工资相对有保障;雇主方劳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子女在务工地教育落实难、农民工身体素质整体愈下、希望有养老保险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适当放宽"民工子弟学校"的准入条件,实行最高工作时限和最低工资立法,加大对农民工的司法保护,为农民工首先建立工伤、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只有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拟合性,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我们更加依赖原有土地制度所提供的保障.现有土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使得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农地流转机制的必要条件,两项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应适当先于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区别对待、尊重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四川物价》2006,(5):34-34
阅读:《中国新闻周刊》不久前发表社评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工政策问题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其中有丰富内涵,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推动农民工真正实现身份转变、保障农民工自由与权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份件从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设想变成真正的政策,使之迅速惠及农民工。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宪法的高度尊重平等对待农民工,保障农民工的自由与权利。首先,  相似文献   

12.
刘志炜 《财贸研究》2007,18(2):144-145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无论是从实践上看,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难题.王洪春教授和汪雷教授合著、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的专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新的机遇与挑战》,就是这种努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浅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既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点问题。在刚刚闭幕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最热烈的也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因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不仅低微而且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但是近年来在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困难提醒我们:如果再不以务实创新的态度解决“三农”问题,执政党和政府最大的“问题”最终会来自农民,而且极有可能发生一场无法应对的政治洪涝。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支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发展好"三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制度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然在资金的筹集、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只有在政府和农民这两者之间进行互动性的改进,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资金应有的作用,让农民受惠,使国家减压,从而促进"三农"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价格月刊》2004,(5):20-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三农”问题从何而来?问题的出路又在何方呢?这就需要从农业问题入手对其进行了解和分析,既看到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又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方能作出正确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一、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是“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对在城镇中工作和生活.具有农业户口的外未劳动力的统称.或者是指在城市鱿业的农村流动人口,尤其指正规就业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构成成分越来越复杂,郑功成指出农民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没有太大的区别。第二块,即还是农民的农民工,就是农闲的时候出来打工,大部分时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发展的重要阻碍,为此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其中便包括农村三产融合。 与其他兴农方案不同,三产融合并不是对农业的某个方面进行提升,而是将农业一产、二产、三产进行全面升华、融合,使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发挥出农业的全部生产、经济价值。 文章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三产融合中的地位、作用为切入点,对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并对农业三产融合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王青 《市场研究》2004,(6):53-54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合称“三农”问题。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8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全国农民  相似文献   

20.
孙丰念 《商场现代化》2006,(6S):288-288
文章介绍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它可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