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企业合并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1.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中对购买的定义是:住这种企业合并中。由一个企业,即购买方,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即被购买方的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利。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中对股权联合的定义是:是一种企业合并的形式,在这种企业合并中,参加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它们全部的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以达到继续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因此,任何一方都不能认定为是购买方。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概念 控股合并是指合并方通过企业合并交易或事项取得被合并方的控制权。合并后,被合并企业仍维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继续经营,合并方通过股权控制被合并方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形成母子关系。按照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是否同受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合并的合并日是指合并方实际取得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也就是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或生产经营决策的控制权转移给合并方的日期;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实际上是一种企业之间的购买行为,其合并日就是指购买方实际获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  相似文献   

3.
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核算,其主要特点:合并中取得的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计价、合并差额一定情况下形成商誉;会计核算中要按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及新设合并分别进行处理;同时应注意合并中购买方和购买日的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4.
购买法是目前各国企业购并所使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会计假定.被购并企业是处于非持续经营状况,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存在一个重新计量的基础,因此,购买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交易成本为基础来记录企业购并所取得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来记录所取得的资产负债。本文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深入论述了购买法下购买成本及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购买法存在的问题及适用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会计政策简述 为了正确把握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会计政策的涵义。现对几个权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其的定义进行比较: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1972年4月发布的第22号意见书《会计政策的披露)对会计政策定义为:“报告主体所依循的会计原则以及应用这些原则的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3年12月修订的第8号国际会计准则《本期净损益、基本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准则,该准则比较全面地规范了企业合并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于2001年颁布了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并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作了实质性的更改。本文从企业合并的定义、“购买方”的辩认、合并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商誉的确认,以及企业合并的披露等五个方面比较了两个准则的异同,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相似文献   

7.
企业合并中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合并方(或购买方)在合并日从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取得的净资产,有的包括新增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有的则不包括;合并方(或购买方)在企业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合并差额,有的影响当期所得税或递延所得税,有的则不影响。本文通过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方或购买方税务处理进行梳理,并应用案例进行解析,以便为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卉 《经济师》2007,(11):150-151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体现出一个很重要的会计理念变化:收入费用观走向资产负债观。这一变化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说,所得税准则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大的准则之一。该准则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再确认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9.
苏芝 《经济论坛》2005,(12):110-114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IAS27),于2003年12月18日公布,自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改进后的IAS27与原IAS27相比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关单独财务报表规定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彭晓燕 《当代经济》2004,(11):71-7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5年5月发布了一个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即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提出了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下面分几种情况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包文敏 《当代经济》2007,(23):32-33
为真实反映金融工具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试行.该准则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39号(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内容,是我国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经济业务中,对于企业合并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权益法的弊端,而宣布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改为全部使用购买法。中国由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权益结合法正在兴起。对于中国企业合并方法的选择,以及对企业信息真实性影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法的不同之处,以及我国如何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将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如果仍然照搬《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的规定,将按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本文就此结果是否合理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4.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有关要求: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的入账价值与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不计入企业合并当期损益。合并方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本质上不作为购买,而是两个或多个会计主体权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外部并购已逐渐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通过企业合并来提升企业发展前景逐渐被国内公司所采用.我国新制定和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是在充分遵从我国经济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推出的,弥补了旧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企业合并的空白,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张志英 《经济论坛》2002,(14):64-64
企业合并后由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反映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成为了一个会计主体,所以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事项必须予以抵消。企业采用购买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如果投资企业(母公司)的购买成本高于或低于被投资企业(子公司)的净资产(全资子公司,同样也适用于非全资子公司,下同),就产生了合并价差。当母公司的购买成本高于子公司的净资产时,记入“合并价差”账户的借方,反之则记入贷方。目前我国对合并价差是否进行摊销、怎样摊销,均未做出规定。而在《企…  相似文献   

17.
企业合并是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实行股权联合或获得另一家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企业合并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促使会计界对这一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是理论界长期讨论的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合并主要依据财政部1995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条例规定》及1997年颁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进行会计处理。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及其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博 《经济师》2006,(8):11-12,14
文章以我国的会计环境为大背景,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和无形资产原准则的比较,从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的操作层面,分析了其定义、研究开发费用及摊销等突破在我国企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工具定义为,"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本文仅探讨金融工具准则第七条中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该准则立足中国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合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对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