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谢玉国 《经济师》2006,(3):150-151
“人脉”管理是指企业组织和构建一个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网络,从而收到内外相融、共存共兴、利益分享的和谐的管理效应。企业一方面要在社会关系网中不断加强自己对外合作的“人脉”效应,求得最大的社会认同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才第一,重视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从而建立立体“沟通”,打造“人脉”管理亲和力。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搭设“人脉”管理平台、提高“人脉”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之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红发 《经济师》2002,(8):117-118
人本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堪称为现代企业管理之魂 ,体现在 :从“手段人”向“目的人”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精神支柱 ;对人实行全方位的激励———现代企业管理的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捷 《经贸实践》2008,(8):19-19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传化越来越感受到支配和推动这个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各类人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更是‘事业共同体”。为此,传化集团提出“事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企业发展理念,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把各类人才的发展作为经营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楚艳红 《经济师》2001,(10):126-127
近年来 ,管理界把劳动力视为一种能动资源来看待 ,即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这种管理思想着重于寻求“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 ,把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由此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竞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崔冰 《经济师》2002,(8):122-122
企业管理是靠人来进行的 ,管理就是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调动人的积极性。文章论述了“以人为本”的产生、发展 ,并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桂华 《技术经济》2007,26(5):38-41,94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要树立“人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其次要营造“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的氛围;第三要挖掘“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第四要形成“激励人才积极创新”的机制;第五要培育“和谐合作创新”的团队。  相似文献   

7.
王麦成 《经济师》2005,(8):155-156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造就着企业的新形式。企业的变化力量来自于“企业人”。企业人在改造人们消费观念、改变着市场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状态。企业也不再局限于是一种“经济动物”,它甚至以一种人们共同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李开济 《经济师》2004,(4):256-256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热门话题 ,文章探讨对人成功管理的几个基本环节 :塑造企业精神 ,实施铁的组织纪律 ,培养“爱厂如家”的企业感情 ,并研究“理”、“法”、“情”各个环节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力求人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焦全顺 《经济师》2006,(12):211-211
纵观近几年我国经济突飞迅猛的发展,人力资源在社会的竞争中愈来愈显的尤为重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是企业管理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从绩效管理用于承担企业“以人为本”理念下检视人与企业融合的最佳工具和桥梁,从绩效管理的目标、误区和绩效沟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证明企业“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是为“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刘敏 《经济论坛》2001,(1):23-23,41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怎样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是整个企业管理发展史研究的主要脉络。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许多管理学者认为,这一变革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人的新理解,即把人看成是“复杂人”、“管理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社会人”。本文认为,其重大的突破在于管理角度的转向,它不再把人仅仅看成是提高生产率的手段,而是提出了“让人得以发展是管理的目的,实现企业目标仅是一个结果”的思想。正确理解这一内涵,对于我国成功运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过去管理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仅用交易成本概念来解释企业的性质及变迁的原因,存在着严重的逻辑和历史错误。新制度经济学将人假定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合同人”,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人应为现实的“实践人”。以此人类行为假定为基础,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应为生产力的发展,节约生产成本、节约交易成本以及文化、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另外,文化、技术是企业制度产生、变迁的内生变量。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因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也许是因为中国企业“人治”痕迹深刻.又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的“互赖性”,中国民营企业老板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对于下属.尤其是HR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近中人网举办的两次“走进标杆企业”沙龙.  相似文献   

13.
“企”字若去掉上半部分的“人”字,就会变钟止”字。人才众,企业兴;人才寡,企业衰。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活力链。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不少人把“优生优育”引入企业,或进行有效益的规模扩张,或进行“分灶”式的“母体裂变”,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裨益匪浅,企业优生、优育学也随之应运而生。然而,我始终感到,光有“优生优育”的学问还意犹未尽。因为,企业似人,生死难逃,祸福难免。死,有重于...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即形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是“人为为人”.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理念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浅谈以人为本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管理的中心已从“物”转向“人”,但对人的认识上还有很大差异。本文认为,管理不但是如何识别人、使用人的问题,而是培养人特别是发展人的问题。管理者就是要为员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强有力的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17.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把人当物来管理。而“能本管理”则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  相似文献   

18.
宋云山 《大陆桥视野》2011,(2):116-116,119
2000年,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发展方针,我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进人国际市场,形式日趋多样,步伐明显加快,规模逐步扩大。随着“走出去”企业的增多,对我们加强“走出去”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白鹍 《时代经贸》2013,(10):8-9
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即形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一方面是“人为为人”。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理念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呻对人与组织的研究_÷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_÷对以人为本的研究_÷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论法人企业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 法人企业的由来和特征 法人企业是与自然人企业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最先出现的企业,是由一个人出资并由一个人控制的“独资企业”,后来发展到由若干人共同出资并共同控制的“合伙企业”,再后才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被概括称为自然人企业,也可以叫做非法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则被概括称为法人企业,我国也叫做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