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有能力反思生命的意义、体会幸福之于人生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当代青年幸福人生的探索,有许多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的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构建“幸福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淅淅沥沥的小雨带走了空气中的尘埃,声情并茂的讲解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今天,"綦江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国学培训班"正式开班了。原重庆市教委主任叶贵本教授带我们在浩瀚无边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我再次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四大文明古国是指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国家——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和古印度。今天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次课的“大学生国学研习公益课程”,这四个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中的内容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华 《辽宁经济》2007,(4):103-103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人生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真谛。然而由于国学教育的断层.其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作用,使得中国的企业管理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而自身的文化根基十分脆弱的尴尬局面。当前国内外的精英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问题,因此出现了复兴国学的一股热潮.为了不使这股热潮演化为形式上的赶时髦.必须从实质上、在实际中来消化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内涵。正如美国金融专家欧阳文在针对西方文化和现实的一篇演说《论文化》中所讲:“除非你能把希腊语言和文学中的美引进你今天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否则研究希腊文化有什么用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在教育目标、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现状,认为全球化中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但必然面临如何走向民族性和本土性问题.前瞻和重温我们中断已久的晚近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新的世纪,重新弘扬作为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  相似文献   

7.
甫一青 《中国西部》2012,(14):166-166
燕窝、鲍鱼、鱼翅、海参被誉为中国人的四大美味。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些美味,如果来写一部“燕鲍翅参”的历史,从中一定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历史缩影。鲍鱼,这个生物学上极为普通的贝类生物,很早就成为中餐里的美食极品。即使在今天,在中国能够享用它的,也许仅是千分之一的群体。鲍鱼给予人们的精神满足仅在于它们的富贵和高档,这种菜肴本身就带有一种官气。显然在饮食需求之外,  相似文献   

8.
王哲 《中国报道》2014,(10):72-73
江西把村史馆建设成为人文历史的宣传阵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场地,努力探索一条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农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的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举措。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江西历史悠久,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有86个,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有89个。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接续文化传统、打开世界视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莘莘学子,只有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应从了解中国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0.
张冉 《理论观察》2008,(5):31-32
面对“国学热”的风生水起,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则可透视出“国学热”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浮躁时代的精神寻根和现实要求。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学”不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流,“国学热”的意义只在于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觉”。因此,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而应宽容平和的理性认知这股“国学热”。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50个世纪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中国一直居于人类文明的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孔子文化及其儒家学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绚丽的精华。孔子文化及其学说博大精深,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孕育了一个个辉煌时代。英国著名学者密尔、伏尔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无不称赞中国是将“礼仪仁乐与法治成功结合的典范”,这种道德与法成功结合,是中国成为“举世最美好,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而不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告诉我们:天下事物,多元多样,可以和谐相处,互补互济,但不能苛求同一。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只有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李艳萍 《中国报道》2011,(12):24-24
饶宗颐先生题字“共为人类文化努力,走进向上、和谐之路”,字中传递出国学大家对人类文化和文明华学的孜孜探索精神,中华文化、世界文明,因此精神而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徐豪 《中国报道》2023,(7):28-33
<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中国人爱玉崇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代,玉器就已经成为贯通天地、沟通祖灵和神灵、彰显礼仪的核心物质载体。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释“礼”(禮)之初意为“以玉事神”,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恰好印证了这一阐释,在一定意义上见证着礼制文明的产生、发展和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于是,东西方国家在进行改革时都向古希腊去学习,从中汲取精华使之国富民强。中国的社会转型历经几次重大变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受到古希腊文明特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小方 《中国西部》2012,(14):154-155
长久以来,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以及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构建了我国对外旅游宣传的主导内容。“游中华,品文化”、“众多的民族,各异的风情”、“现代城乡、多彩生活”等历届中国旅游年主题就很好地传达了这样的理念。然而,当新的世纪来临时,我们竟然发现,世界正以另一种眼光看待中国,那就是“wild”,  相似文献   

17.
杏檀 《走向世界》2015,(1):42-44
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对很多人来说,是敬而远之的阳春白雪,但当2014年12月16日,王蒙、鲍鹏山、杨朝明三位名家聚首,畅谈传统文化与家国梦时,你会感觉到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谈吃苦话人生"你以为天不降大任,你就不吃苦了吗?没那个事!"  相似文献   

18.
市场资讯     
《新财经》2013,(11):110-111
第四届国学公益论坛在京举行 近日,由华本机构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国学智慧与企业转型”为主题,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秋风、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阳光壹佰集团董事长易小迪与会进行现场交流,通过主题演讲、巅峰沛舌等形式,分享国学经典智慧,探索企业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内涵及时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多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凝聚力和超常的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就是这种历史文明的结晶.文化凝聚力有着它的历史内涵,又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文化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纽带.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4,(34):18-19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当你走进“北园”城阳国学公园的那一刻,仿若走进了一座江南水乡,满目的惊喜和震撼。独特的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能休闲娱乐又能修身养性的精美园区。城阳国学公园作为2014青岛世园会5大分会场之一,主题为“不其古城扮靓装、国学公园文香飘逸”,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和一个了解园艺的机会,并巧妙地将自然、园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