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万良勇 《财会通讯》2010,(8):3-4,11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公司融资行为存在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内外部资本市场互动的理论视角,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对配股公司经营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对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机会主义操纵是上市公司配股后经营绩效和市场绩效持续恶化的重要成因之一,极大损害了中小投资者权益。  相似文献   

2.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经历了由配股向公开增发新股,再到流行定向增发新股的演变过程,本文着重探讨定向增发对公司的影响,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绩效与最优资本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敏 《事业财会》2004,(5):11-13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精华。研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规范企业融资行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特别偏好,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表现为首选配股或增发;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性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不断紧缩,银行信贷规模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本文以200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紧缩货币政策下我国上市公司中受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两组样本的投资活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未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具有更严重的融资约束,其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低;(2)发行短期券与增发配股有利于降低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3)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行为,投资配置效率优于未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公司,也优于增发配股融资公司.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跃 《事业财会》2005,(1):33-35
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将配股作为再融资的首选方案;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近年来比较热衷的股票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比重大大高于债券融资。这与目前公认的pecking orde rule即先内部留存、后普通债务(包括银行贷款与普通债券)、再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外部普通股权、优先股的融资顺序是相背离的,也与成熟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选择有极大区别。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资本结构理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蒋弘 《会计之友》2016,(5):48-53
以我国金融改革为背景,通过建立大股东利益攫取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股权融资下大股东力量对比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定向增发、公开增发和配股这三种股权融资方式中,控股股东会优先选择定向增发为并购融资。而并购融资前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以及并购项目的融资金额,会影响控股股东在定向增发融资与债权融资之间所做的选择。在股权融资下,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在并购融资后的提升水平以定向增发为最低,公开增发次之,而配股则最高。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问题一直是中国股市比较敏感的话题。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上市公司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分红.也可以两种形式同时使用。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往往在派送现金的同时实施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案。由于配股操作比增发新腔较简便.配股的融资成本低于公司举债.而配股资金几乎是无代价地使用。配股自然就成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可转债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再融资工具,特别是在2003年,上市公司以可转债融资首次超过配股和增发融资规模,而且,投资者对可转债融资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然而,可转债融资是否能改变上市公司在配股和增发融资后公司业绩立即变脸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对于配股动机的研究主要缘于我国较为特殊的融资现象--股权融资偏好或过度融资.本文研究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西方经典的资本结构权衡理论以及代理理论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动机.由于我国特殊转轨经济环境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构成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0.
霍妮娜 《企业导报》2013,(10):29-2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壮大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提升迅速,而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选择显然存在某种客观偏好性,国内上市公司热衷于选择股权融资,这种融资方式选择的偏好性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国内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并对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偏好性进行了分析,对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共荣  刘颖 《会计之友》2015,(6):102-105
2008年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俗称“半强制分红政策”对现金股利分配作出了强制性规定。通过2009—2013年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实施以来,受政策强制约束的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在融资前的派现意愿和派现水平高于不受政策强制约束的定向增发及无股权再融资公司,即存在通过股利分配行为迎合政策对股权再融资的约束;融资完成后,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的业绩表现尚不及非公开增发及配股公司。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2.
周娜 《价值工程》2011,30(9):274-275
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配股的动机是扩大资本规模、改善财务结构、进行资产重组、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三方面:制度性因素、大股东偏好、融资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西方企业优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即所谓的优序融资理论。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不符合该理论,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后发现,我国当前特殊的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制度性因素影响,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验了1994~199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后5年内由于增发或配股导致大股东股权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增发或配股导致的大股东股权稀释行为并不是与公司增长机会相关;股权稀释后未来3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提高0.94%,公司市场业绩下降9.4%;股权稀释与整个市场业绩正相关。同时,在股权稀释前政府倾向于提供补助,上市公司向母公司进行更多的关联出售,而股权稀释后上市公司则向母公司进行更多的关联购买行为。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动态变化并不是出于融资需要,而是由于市场择机和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导致股权结构变动的契机,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了公司所有权结构与负债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部股权比例和公司负债水平正相关,忽略非观测效应的影响将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导致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配股和增发对利润的严格要求导致利润剧烈波动的公司只能利用债务融资,这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负债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咸美峰  陆珩瑱 《价值工程》2011,30(12):161-161
本文以1999年至2008年间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选择上市公司股票换手率作为市场时机的衡量指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及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股市作为一个持续的融资工具,通过股市融资成了开发商快速扩张的最佳手段。没上市的公司急着上市;已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则频繁地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已经合计融资超过1100亿元,如果算上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国房地产融资规模更达到可怕的1700亿元之巨。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路演成为了高房价、高地价之外的另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导致股权结构变动的契机,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了公司所有权结构与负债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部股权比例和公司负债水平正相关,忽略非观测效应的影响将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导致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配股和增发对利润的严格要求导致利润剧烈波动的公司只能利用债务融资,这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负债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权益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等。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上市公司通过权益方式再融资的规模较以前年度大幅上升,权益再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和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8年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市净率和资本结构指标都与股权融资偏好正相关,说明在大股东控制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国有股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显著;独立董事制衡度与股权融资偏好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我国独立董事还未能对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