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购海外矿产资源型上市公司以获取海外矿产资源已成为走出去战略的当前一种重要模式,通过分析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矿产资源型上市公司在收购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研究提出了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的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海外收购风险。  相似文献   

2.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海外收购专利IP风险(因素)识别方法,为良好的IP风险管理所必须,对成功的专利收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管理实践总结海外收购专利IP风险(因素)识别原理,提出一套"商业目标、系统方法、识别工具和循证实践"的系统识别方法,以防止对目标企业专利IP风险(因素)识别出现重大遗漏,确保海外投资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新财富》2010,(5):162-163
中国企业“走出去”早已经脱离了商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从海外上市到海外建厂及海外收购,从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多层级全方位地推进。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富人们打造跨国公司的梦想一步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一辰 《大经贸》2005,(9):74-75
中国企业所掀起的海外并购热在2005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从收购行为本身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收购成功与否,不仅仅只关乎收购行为本身,甚至。也不仅仅只关乎经济。  相似文献   

5.
全球跨国并购步伐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但是对于中国米说,情况却截然相反.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相似文献   

6.
基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软实力三个层面,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雅戈尔海外收购的绩效。综合绩效排序显示雅戈尔实施海外收购后的实力相比收购前较弱,尤其是收购当年实力最差,随后呈现改善趋势,但2010年绩效排在2009年之后,说明企业出现发展瓶颈。从各项能力排序可以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在并购之后确有提高,但偿债能力却越来越弱,2010年最弱,而企业软实力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现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为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尤其是在美收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考察了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法律制度,并对我国完善外资收购立法模式及其制度构建展开研究。笔者认为,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反垄断法加单行法规的做法可以为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购的投资大肆拓展海外市场的乐天,想要将本土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海外,不过,这似乎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国内的领先企业群体通过股份交换、出资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对国外企业实施战略重组,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拥有和掌握对国外企业的实质控制权。通过这种海外并购手段,国内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可以迅速进入国外限制进入的敏感领域(如高技术领域),分散经营风险,得到  相似文献   

10.
和圆 《市场周刊》2005,(6):43-43
海外媒体报道,中国和印度同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也均面临着能源瓶颈问题,为了确保各自的能源需求,近日两国不断寻求海外石油供给,收购石油资产,两国间的海外争油战愈演愈烈。印度14家国有石油公司近日已表示,打算团结一致,与中国争夺海外油源。  相似文献   

11.
点击中石化     
《商业时代》2005,(1):13-13
巨资收购海外油田 中石化公司正向和记黄埔商谈收购加拿大Husky能源全部或部分股权,集团代表目前正在加拿大与Husky管理层会面,商讨收购股权事宜。此举将使得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有机会参与Husky能源储量高达数亿桶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在Alberta省的巨大的石油沙地的开发。这一切源于明年中国40%的原油须由外国输入。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中国能源严重短缺问题已经促使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能源开发和合作的政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表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鼓励中国公司进行海外能源交易,但是没有透露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叶寻 《三联竞争力》2007,61(3):13-13
收购目标逐级增大,紫金矿业在海外市场走了一条渐进扩张之路.风险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孔鹏 《新财富》2004,(12):60-66
在为了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中,在国际石油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做大的示范驱动下,2002—2004年度,中海油进行了合计15.53亿美元的海外收购。虽然这些收购总规模仅及“埃克森并购美孚”的2%,但这已是国内石油巨头海外收购的最大手笔。在中海油的六次海外收购中,只有收购Repsol EP尼油气田取得了控股地位,而这也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储量收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活动。其余权益收购都带有“市场换资源”的色彩,不能构成持续收购的要件。就这次收购而言,中海油采用了与国际油价倒挂的产品留成方式,有一种套期保值的作用,使收购的实质更像是购人了一种分期偿还本息的浮动利率的长期债券。据测算,这一“债券”年所获利差仅约2—3%。而该项目2003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也低至21.22%,不到中海油境内业务盈利水平的一半:与国际巨头通过收购带来成本大幅降低的效果相比,收购对中海油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并不明显。相反,收购后的2002、2003年,中海油各项费用还略有提高,单位作业费用和单位生产成本分别由2001年每桶3.0l美元和8.39美元上升到了2003年的3.26美元和9.6l美元。随之引致的风险却剧增。中海油流动资产比例不断降低,由2001年末的45%降至2004年中期的33%;经营账面现金迅速减少,2004年中期现金余额减至50.75亿元,仅约为2003年中期的一半;同时,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5%左右,远高于同行业的国际平均水平25%。此外,中海油另一宗广受赞誉的收购案——澳大利亚NWS天然气项目,虽然收购价格同样低廉,但是以最富庶的广东地区市场向NWS开放为代价的。而中海油最大的一次收购计划——2003年3月6.15亿美元竟购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案,则由于西方石油公司联手排挤而失败,无法进入盛产高质油的里海地区。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新一轮浪潮,从近日苏宁收购日本LAOX的案例中,我们预测苏宁的国际化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5.
张子鹏 《大经贸》2009,(5):62-63
中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五矿集团收购澳锌矿公司,华菱钢铁收购FMG股权,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兖州煤业收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正在进行……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近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潮迭起,仅今年前两个月就已有22起,涉及金额218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较去年同期上升40%,达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对各种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并没有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而改变,一波中国抄底海外资源的浪潮正在卷来。  相似文献   

16.
薛羽 《国际广告》2011,(5):22-23
“光明并购法国优诺”事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光明从2010年至今的几次收购欠妥,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企业想要并购海外公司,光出钱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7.
公司     
《商界》2009,(10):16-16,18
三石油巨头海外收购遇挫,东星航空破产倒计时,搜狐起诉优酷等视频网站,中国泛海收购联想控股股权,交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8.
海外品牌收购是未来中国车企在国内外市场的严峻竞争环境下的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此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汽车企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收购海外品牌的机遇,利用海外优秀品牌提升其竞争力,在众多的外资品牌中成功突围,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对于缺乏海外运作经验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品牌收购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能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存亡,如果所购品牌无法转变为内在竞争实力将最终导致品牌收购失败。汽车企业在品牌收购后,更要注重品牌的维护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更长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海油(CNOOC)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案是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活动,由于美国国会要求对该收购进行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最终迫使中海油放弃了此次收购计划。认真分析该案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规则和程序,也有助于我们采取因应措施,保障我国在海外投资中的利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对外资的进入相对放松了限制,这给中国投资者"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这个问题也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逃避他们在中国国内市场碰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企业大举收购海外资产也是冲着国际企业的管理技巧、品牌、设计、技术与市场渠道而去的,但这种大张旗鼓的扩张不太可能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多少好处。在使用低额贷款与资本成本完成收购之后,中国企业可以把被收购方的生产转移至中国大陆而减低成本。例如,在海尔对Maytag(美泰)的收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