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索——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是重庆引领西部跨越式发展、探索内陆扩大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径.与经济学中传统的“洼地效应”相比,重庆更多的体现为“高地效应”.结合形势发展变化和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建设的实际条件,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应该走“开放创新”、“特色崛起”、“持续发展”之路.按照要素集聚、合作创新、引领发展三大战略阶段分步实施,打造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先行范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行政审批制度对外资企业的FDI作出了严格规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上述外资准入壁垒制度,并且随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诞生,相关的体制改革已然开始。那么,具有国情特色的外资准入壁垒政策的主要效应是什么,而新一轮体制改革又可能获得什么成效?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设置一定程度的外资准入壁垒,是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理性选择。(2)放松外资准入壁垒,建立并推广自由贸易区,可能会带来"(企业向消费者的)转移支付"、"扩大内需"、"价格平抑"以及"国产化"等积极的政策效应。(3)上海自由贸易区以"负面清单"模式保留少部分产业的准入规制措施,这种渐进改革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改革外资准入壁垒制度,应该可以带来积极的政策红利。  相似文献   

3.
边境地区的发展事关边境和谐、民族团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边境地区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区域的3D(密度、距离、分割)框架,本文认为边境地区人口密度低、距离经济中心远和分割严重是中国边境地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要突出“四个转变、一个转换”: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变地理边缘为区域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变交通末梢为运输枢纽;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变发展“洼地”为政策“高地”;着重推进集中发展,以空间转换促生态保护:强化国际次区域合作,变分割效应为纽带效应.  相似文献   

4.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管制与中国产业的行政垄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英 《财经科学》2005,(2):111-117
本文在对中国产业行政垄断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该问题给予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基本逻辑过程是:如果不存在市场的进入壁垒,那么,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导致最优的社会福利结果.如果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则可能是技术进入壁垒、企业战略性进入壁垒和政府进入管制,如果这些进入壁垒的效应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及社会福利,那么政府对此就无需进行干预;反之,就应存在着政府干预,而且这种干预的程序和方法都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我们将这种干预称作政府管制的话,就不应该存在所谓政府对产业的行政垄断.本文从上述分析逻辑给出行政垄断的定义,并对在我国建立完善有效的产业政府管制以及消除产业的行政垄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沉没成本是产业演化理论中决定市场结构的外生变量,行政进入壁垒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特有的产物.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从行政进入壁垒的视角分析了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沉没成本降低带来的价格效应大于选择效应,即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但行政进入壁垒的存在会抑制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造成河北与京津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差大。北京和天津处于政策的高地,河北处于政策的洼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明显的短板。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要缩小,而不是扩大差距,应该把拉平京津冀的政策差距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天津的差距缩小了,就能够为北京、天津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助推长三角中短途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交通的提升会对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助推效应。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研究高速铁路在助推长三角旅游资源整合、加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高铁票价体系、集疏运系统建设及行政壁垒等现存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票价体系、提升集疏运系统、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部门合作等应对措施,为实现高速铁路助推长三角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意图是通过弱化要素流动壁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本文从交通互联互通、行政壁垒弱化、经济合作和劳动力流动四个角度构建政策措施指数,从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居民获得感两个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在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可对等地提升居民获得感,行政措施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政策措施。(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是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客观基础,区域一体化政策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3)区域一体化政策中的交通措施和行政措施通过引导资本形成扩散效应能显著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郑健 《当代经济》2021,(3):68-70
“小店经济”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没有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连续发布有关发展“小店经济”的政策或文件,使得这一被忽视的经济洼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从“长尾效应”的角度对”小店经济”进行剖析,剖析其作为长尾理论尾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小店经济”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支持是“小店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规模是其发展的短板,特色是根基,规模化经济是基础和保障,“小店经济”的长尾效应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潍坊市始终把金融产业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注重用政策洼地来打造金融产业发展高地,支持金融产业做强做优,通过撬动金融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1.
范今朝 《经济地理》2004,24(4):449-453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频繁,突出表现在城市化地区和“市”建制的设置上,变化的原因多出于经济方面,出于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全面梳理1979年以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其起到的作用及其局限;并对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划走向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革的政策建议。认为:应从上层和基层、宏观和微观、长远和近期诸方面同时推进,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家整体的行政区划改革,在时机成熟时修改宪法、法律,确立符合国情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建设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行政区划体系和政府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在不与现行法规冲突的情况下,关注小城镇行政区划体制的创新和城市、乡村基层(准)政区即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的建设及居民、村民自治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浙江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频繁;在自身历史传统、自然人文环境和国家宏观政治体制制约下,浙江省当前的行政区划与国内其它省、区比较,呈现若干特征:即政区类型相对较为简单;政区层次比较明确;各级政区数量、管理幅度等也大体适中;都市区治理得到重视;同时,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特点及不同发展阶段,在形式上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采取多样而灵活的管理方式等;总之,行政区划体制开始出现良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浙江省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典型单位———国有农场所固有的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单位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场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农场所属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文章由揭示农场单位制日益显性化、深层次的矛盾入手,归纳总结了我国各地农场属地化的经验模式,并以上海市郊部分农场为例,在上海市郊农场政企分设、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行政区划调整入手,对新世纪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广东北部山区与广东其他区域经济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北部山区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本文从北部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山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培育广东北部山区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市管县""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区划调整,既有研究基于多方治理视角,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文章以主体行为视角来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区划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研究发现,通过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城市型政区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变,利用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实证表明,区划调整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向城市属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真"的城市化,验证了"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以宁夏银川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市域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划调整的重点领域。区划调整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资源、环境、发展潜力和发展愿望等因素也是主体功能区划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市域本身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性"要求的产物。立足于市域的空间尺度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有助于发挥其在行政结构体系中的作用,能更好解决区划中的"边界"问题,增强"功能类型区"空间管制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借用承载力的理念,通过状态空间法构建主体功能指数,并据此以银川市为例对市域主体功能区划进行了尝试性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实践和理论尚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试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现实表象和存在问题入手,分析问题背后的哲学根源,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重庆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技术构成的多层次性都决定了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真正难点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处西部的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已经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能否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重庆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巩固和发展重庆区位优势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notion of stochastic convergence behaviour across the Chinese provinces. Unlike previous works, the present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conomic geography by examining the regional clusters and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tructural breaks and nonlinearities in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al clusters are relevant to the convergence behaviour across China, when both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the regional clusters are considered. However, the number of provinces that are converging is higher in the latter case. When nonlinearities were considered across the regional clusters, we found that 18 provinces have already converged with their cluster, 3 provinces are catching up and 10 regions show divergence. These findings are useful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