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产业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产业的重心偏离西部。这种状况是由于我国各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环境、自然资源分布以及社会文化诸因素发展的差异所形成的。改变我国产业重心偏离西部的状况,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出发优化我国西部的产业布局,是我国的基本经济问题之一。为构画我国西部未来产业布局的格式,本文从西部产业布局的现状、演变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抉择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西部产业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发达程度是特定区域科技进步水平的具体体现。本文构建了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发达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划分,并对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单项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高技术产业处于相同发达程度的地区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特征进行归纳,揭示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共性与内在规律,以期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与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解决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产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反映了我国对产业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和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全面认识我国产业区城布局的嬗变及其现实效应,将为我国产业布局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大数据和AHP-DEMATEL 分析法构建了区域VR 产业知识基础指标体系, 运用该指标体系测度了国内主要经济区域VR 产业知识基础, 对各地区VR 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VR 产业知识基础最好的区域是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东北地区, 未来产业发展也将围绕这两个区域展开, 当前我国VR 产业知识基础整体呈现出东部较强、 中部一般、 西部极弱的态势。 本研究的有关结论对科学指导各省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投入创新资源来促进VR 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朝阳市各地区的水资源量与社会经济指标计算了相应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数。结果表明,朝阳市区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朝阳县、北票市、凌源市、喀左县的协调度为中等,建平县的协调度相对较高。评价结果可为该市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协调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2004年和2008年两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重点讨论了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以及2004年~2008年之间产业布局的演变。研究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展开.分别就地区专业化、行业集聚及空间布局分析了采矿业和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布局情况和转移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影响产业布局和转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并探讨了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成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这样四大类型,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大类区域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在逐年提高,但区域之间呈现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发展思路与相关制度不完善、区域间经济与技术基础存在差异、产业生态化实施内容和路径上的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造成的差异等,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异将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上述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竞争力核心逐步转变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资源向区域聚集,区域内的资源又进一步向大企业聚集,大企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区域的核心;同时,产业资源也在区域之间流动起来。未来,产业资源将不仅限于国内,全球范围产业资源的组合和利用将催动跨国集团的诞生和发展,进而推进区域乃至国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产业是新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布局直接影响新型小城镇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新型小城镇产业布局更强调有利于促进产城融合、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有序发展。在理论探讨基础上,从经济支撑、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与区域协同四大维度构建了我国新型小城镇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糊综合评价计量模型,并通过协调度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修正,最后以湖北省为例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正面临新形势,单纯依靠成本优势吸引产业转移的模式已逐步减弱,原有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和国际布局调研组以及国际国内市场调研组在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产业布局正面临新形势,要加速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速度,持续发挥好中西部地区在国内布局体系中的作用。此外,还要加强跨国资源配置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谋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定量化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效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而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大致分析出各产业变动对经济的贡献。因此。文章运用偏离——份额法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发展了一个国际技术扩散的理论框架来对我国的地区差距及应采取的空间政策加以探讨,认为国际技术扩散的地域效果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进而认为,我国适宜的空间政策应是促进人口和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区域软实力,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而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下降的趋势,在严重影响社会信用环境及地方投资环境的同时,也妨碍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构,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服务业发展增速较快的同时,伴随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日趋严重。1993年-2010年,全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距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在高位又略有下降的过程。Theil指数对服务业发展差异来源的分析显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对全国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很小,中国服务业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省际差异。落后地区要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应在以下方面努力: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人才培训和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加大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以纺织产业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纺织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纺织产业区域发展基本呈现出东中西三级带状模式,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纺织产业实施区位转移的发展战略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产业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形成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的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文章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布局现状入手,分析各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特点,运用产业布局理论提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近代工业产生以来总共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呈现了特有的规律特征。作为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的积极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以及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正在酝酿之中,未来的区域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物探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处于“低谷期”,出现了新一轮“洗牌”.各大物探公司着眼于高端海上市场,大幅调整业务结构,剥离劣质资产,兼并收购符合其长期发展战略的技术公司,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同时,行业内的合作不断加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传统的以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及油藏描述为核心的物探产业模式将转变为以数字油藏为中心,地震服务、地质研究、油藏监测为辅助手段的一体化的数字综合信息管理模式.未来陆上地震采集将更加强调设备的重要性.永久油藏监测技术(PRM)以及无源地震技术等将成为未来海上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