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本文测算了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呈现更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异质性。空间面板模型显示这种趋势与技术、资本、劳动紧密相关。未来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应该一方面推动技术、资本、人口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无论是对产业转换和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还是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培育资本市场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引擎"。同时,经济结构的提升是否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优化呢?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经济转轨期,经济结构问题的凸现,越来越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的建立,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结构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也存在着任何一个大国都存在问题:二元经济结构比较严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力求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比如开发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加大资本投资,大力吸引外资,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吸引人才,等等。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建设,因为新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发展西部经济,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CHS模式和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2004-2009年间省级文化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经济计量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我国文化资本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级文化资本存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文化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均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之后,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大,文化资本每增长1%,促进GDP增长0.379%,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资本在投入要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资本形成和资本配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债券筹资额和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而股票市场和中长期贷款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推进制度变迁加快资本市场深化将有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资本是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扰乱市场秩序的"双刃剑".数字经济下,资本与数据、技术等要素融合,表现出有别于传统资本扩张理论的新特征和新形态,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风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既有助于消除资本扩张"天然"的负外部性,助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更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取得了较快发展,这其中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略。本文针对河北省近20年的出口贸易和GDP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说明出口的增加在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存在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并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应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消费金融作为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发展消费金融市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将增加,国内经济也将出现较大的调整压力。受此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有可能出现短期资本流入增长较快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运用VAR和VEC模型建立了消费、投资与GDP的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建国以来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当前提高消费是优化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投资的提升空间有限,依靠扩大投资总量的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的余地不大;而通过刺激最终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日趋活跃,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断改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投资增幅仍处于高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对这些突出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冷静对待,以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资本账户开放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分散风险和促进货币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造成金融安全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也在遏制摩擦带来的冲击同时,稳定审慎有序地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一、上半年国际收支状况2008年上半年,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克服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涉外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涉外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势有所减缓。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达到2.4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具体分析了两大问题:一是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认为资本市场可以通过流动性支持、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散与公司控制等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认为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积聚、技术创新、扩大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路径来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资本、劳动、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能带来就业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二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互效应呢?通过对我国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就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促进就业增长的效应不是很明显。为此。要实行经济与就业协同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源素质,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李建伟 《改革》2015,(4):41-57
运用经济增长周期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及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进行的模拟预测表明,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呈周期性下降趋势,平均增速将从高速增长期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下降到6.5%左右的较快增长,经济增速的波动介于5%至8%之间。针对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转变与周期性波动走势,短期政策应以平抑中短期波动、稳定经济增长为主,中长期政策应以稳定出口、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鼓励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为主,力争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间投资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对辽宁省的民间资本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辽宁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影响税收的因素这一问题也变得尤其重要。文章通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资本存量、人才资本存量等因素对税收收入进行实证分析,解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进行经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户籍制度与经济增长中的贫困陷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士斌 《开放导报》2009,(1):103-106
户籍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在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阶段,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本推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可以相互替代,户籍制度促进了物质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更多体现了互补性,而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使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扩大和培育内需的关键,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城市化是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城市化应该采取的合理方式是有序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