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作风格独特。文章选取中译本中的实例,运用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从词语标记角度对译文进行风格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译文没有很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节选海明威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章节,探讨并评析赵静男译文在传达与再现作品简约风格上的得与失。文学翻译批评的界定对于论述海明威原作简约风格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赵静男译文如何再现原作风格能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传达原作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隋朝文学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盛唐之风,是南北文风合流的重要时期。作为隋朝诗歌创作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南北文风在他的诗歌中碰撞融合,形成杨素诗歌的独特风格。本文就南北文风在杨素诗歌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段苏凌 《魅力中国》2010,(15):33-33
风格翻译是小说翻译中的重要问题,《白鲸》中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本文即以《白鲸》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为读者分析在翻译国外小说时的风格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写作生涯颠峰时期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海明威的创作已进入思想艺术的总结阶段。小说中塑造的桑地亚哥的形象成为了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海明威赞美了桑地亚哥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用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精湛的叙事艺术,书写了一曲打不败的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6.
龚鑫 《魅力中国》2010,(15):36-36
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很多的文化差异,对翻译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为译语读者准确理解原语造成了很大的文化障碍。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移植活动,译者应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尽力让译语读者能够领会原语和译语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象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将陕北民歌中的文化意象准确地传译给西方读者,是陕北民歌翻译成败的关键。陕北民歌的翻译要真实传达原文的意象,通过直译和意译等方法,使译语读者能最大程度地接受。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用译语在等值的前提下,表达源语中的内容,这种等值,既有意义上的,也有风格上的。不过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翻译时,总有无法进行等值翻译的现象。这时,就不得不采用零翻译手段。本文着重从英汉互译的角度,论述零翻译的概念、实现手段和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董莹莹 《魅力中国》2010,(29):233-233,135
翻译的“真”与“美”之争一直是广为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翻译应当忠于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表现形式,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而有人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做到使译作富有音美、形美和意美,才能传芳百世。本文作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即在追求真的基础之上,译出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曹智娟 《魅力中国》2010,(33):265-265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一推理的过程,而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涉及原语作者一译者一译语读者的双重交际,因而翻译也要遵守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许鹏 《魅力中国》2014,(27):91-91
《老人与海》是美国当代文学大师海明威的顶峰作品,由于作者注重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的效果,在作品中以男子汉为主题风格的思想特点,以致使读者恍然若有身临其境之感。本文对《老人与海》的作品及主人公形象进行概述,并对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刻内涵进行总结,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系统分析海明威的文学思想,为促进英美文学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孙龙飞 《理论观察》2014,(4):132-133
在研究穆旦的长河中,更多关注力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作为译者的查良铮,由于其审美、价值、传统教育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本文从移情的角度进行分析査译本诗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语言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是其诗歌创作形成的审美、价值观移情而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英语臆造商标词多是采用能说明产品特点的词或词根,通过缩略、组合,拼缀、词缀、变异等构词方法创造性地设计出来的新词。其目的是使潜在消费者购买商标符号所代表的商品,激发他们强烈的购买欲。因此英语臆造商标词的翻译要达到同样效果,绝不是由原语到译语的机械替换。而是在明确原语商标命名符号指代关系的前提下,结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命名的语境因素进行的二度创作过程。其翻译的原则有从主原则、关联原则及简明原则。  相似文献   

14.
梅静 《魅力中国》2014,(24):114-114
Al Men Are Brothers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唯一译作,也是《水浒传》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对该译本的评论,历来就褒贬不一。本文旨在从翻译传统的角度出发,剖析赛珍珠的译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促成赛译《水浒》独特翻译风格的指导思想略加探索。  相似文献   

15.
俚语的翻译     
俚语是一种俗语,不属于标准英语的范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今日英国、美国的上层社会,工厂农村,男女老少谈吐中无不夹杂着俚语;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上更是屡见不鲜。在翻译中如果不懂俚语,会错误百出。在对英语俚语的翻译中,对委婉语采取比较温柔的语言;对赌咒语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格、语言习惯用恰当的汉语词汇;对粗俗语的翻译注意文明、尽量采取意辞。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外语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为什么有的翻译频频出错,甚至闹出笑话?我们必须在学习与翻译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相似文献   

17.
王慧敏 《发展》2015,(4):88-89
本文通过分析《台北人》英译,重点探讨当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或者原文话语过于模糊时,语用充实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翻译策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译文进行充实,以取得译语与原语的语用功能等效.  相似文献   

18.
新闻翻译是国际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新闻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对译者主体性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抓住新闻语言的特点,注重译语表达的清新、准确、客观等原则,同时又必须考虑到接受对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英新闻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新西部(上)》2013,(Z1):131+127
文章概述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分析了中英旅游宣传资料各自的特点,举例介绍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旅游宣传资料实践中的应用,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原文,而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诗词的不可译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诗人的非客观认识有关,这也反映了诗词实际上的难译。由于诗词中隐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意念形象,这使诗词的翻译几乎成为不可能,如何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移植到译语中便成为诗词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