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由组织中存在的"沉默是金"现象谈起,介绍了组织沉默研究的意义以及组织沉默的含义和结构,并详细地分析了组织、领导、同事、员工对组织沉默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旨在减少员工组织沉默行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组织沉默现象:概念、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沉默现象渗透于各类组织,它给组织和员工个人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组织沉默研究伴随负面组织行为研究而兴起,并与进谏行为研究齐头并进,共同构成组织自愿行为研究。本研究介绍了组织沉默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组织沉默对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万希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130-132
员工沉默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使得员工出现各种顺从和放弃的行为,影响其对组织的忠诚。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员工建言献策。文章在对员工沉默产生的弊端和根源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信任的企业文化、顺畅的沟通体系、适度的激励措施、学习型组织来打破员工沉默。  相似文献   

4.
组织中的沉默行为普遍存在,然而相关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当个人的意见与上司或同事的主张有明显的分歧时,在明明认识到组织中存在某方面的潜在问题,甚至员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评价时,员工大多会选择沉默。不论员工出于什么原因保持沉默,都会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进而使组织绩效下降。员工的沉默行为负面效应很大,  相似文献   

5.
沉默是一个基于复杂动机的复杂行为,不同维度的员工沉默行为由于动因不同,可能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文章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别以组织支持、领导-下属交换和同事支持衡量员工与组织、上级和同事的社会交换关系水平,通过对107名员工的调查发现,组织支持和领导-下属交换对漠视沉默有负向影响,领导-下属交换对默许沉默有负向影响,而同事支持对防御沉默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员工沉默的相关理论,也有利于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员工建言。  相似文献   

6.
组织政治行为与职业生涯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忠东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01-104
组织政治是影响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很少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章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中组织政治行为对员工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政治行为对员工职业生涯有着不同的影响,柔性政治行为(讨好)有助于员工职业生涯成功,中性政治行为(自我宣传)和硬性政治行为(利益交换)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成功。这些结论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研,分析企业中员工参与感、组织承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表明员工参与的各个维度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据此,本文建议企业可以提升组织内部信息共享程度,关注员工的能力发展,下放管理权力,以提升员工在组织内部的参与感,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防止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8.
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知识员工组织承诺的实证分析,得出知识员工组织承诺的构成维度,并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由于个体、情景、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员工沉默在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组织中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行为。在商业竞争激励的今天,组织中的员工沉默必然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绊脚石。文章在分析员工沉默行为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减少员工沉默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中,年功通常包含工龄(员工在组织中持续服务的时间长度)和年龄两个要素。强调年功的人力资源实践能否有效缓解员工的组织政治知觉,从而使员工安分守己,不会做出有损组织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8家企业和91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为样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年功导向人力资源实践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组织越轨行为;同时,年功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会促使员工形成较为保守和被动的策略倾向,产生保持沉默静待好处的组织政治知觉;并且,年功导向人力资源实践有助于缓解员工对其他个体自利行为的感知,以及在薪酬和晋升方面自己利益受到侵害的感知,从而降低一般政治行为的政治知觉以及薪酬和晋升政策的政治知觉;最后,年功导向人力资源实践能够通过使员工产生保持沉默静待好处的组织政治知觉,从而减少员工的组织越轨行为。研究结论为本土化人力资源实践的合理化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扩展了对本土化人力资源实践影响效应的认识;同时也证明了组织政治知觉的跨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约束和控制员工的行为,使其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达到组织和员工双方的效用最大化.文章通过对两种主要组织控制模式的介绍,并将两种控制模式进行对比,同时引入员工效用函数来对这两种控制模式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而为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效果及其影响机制,运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员工感知到的内、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均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其中外部社会责任感知的影响大于内部社会责任感知的影响;组织信任完全中介内部社会责任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部分中介外部责任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企业员工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正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研究发现,员工的组织信任与组织公正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织公正感各维度与组织信任都呈现出显著性的相关关系,领导公正对组织信任影响最大。领导公正、分配公正与组织信任有显著线性关系,其中领导公正对组织信任预测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员工建言行为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员工往往表现出与建言行为相反的一面-沉默.论文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取的254份原始数据为样本,对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内部人身份认知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建言行为关系中的内在中介机理以及组织身份吸引力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内部人身份认知间的调节机理.研究发现,领导—部属交换对企业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并且,这种激励效果主要体现在抑制性建言和促进性建言方面.另外,结果还表明,内部人身份认知在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建言间起中介作用,组织身份吸引力对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内部人身份认知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莉 《科技和产业》2007,7(7):62-64,70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企业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知识员工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运用组织支持理论分析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晓光 《中国经贸》2012,(12):82-82
大部分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认为员工表现出正面行为是基于正面且利他的工作动机和组织公民行为对成型企业的正面效果。但就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而言,在创业初期企业,这些行为是否会造成某些负面作用,则是另一个需要探究的议题。本研究主要是以创业初期企业员工的角度,探讨员工是否会因为考量自身职场晋升或在乎他人或社会的评价而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当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时,是否会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过去对组合承诺前因变量的研究,多聚焦在员工和工作要素的互动上,较少关注人力资源系统性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具体关系,也很少有关注绩效管理系统性与组织承诺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以115个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探讨了组织信任在绩效考评系统性和组织承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组织信任对绩效考评系统性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今后同类研究的方向和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葛少虎 《北方经济》2012,(22):95-96
在一个组织中,员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和组织目标的达成。如何转变员工态度,使其转向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成为组织或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探讨态度改变的相关理论及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并且对转变员工态度的有效路径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超组织环境下员工关系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超组织经营理念的产生 ,企业成为由供应商、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组成的价值场的一个支点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超组织经营环境下员工关系的发展趋势 ,即管理范围扩展和忠诚度延伸。在此基础上 ,本文根据员工贡献度和企业支配力建立了一个二维矩阵 ,对超组织经营环境下的员工进行了分类 ,并对具有不同组合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实现集思广益 ,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针对企业员工流动存在的问题,运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基于组织承诺的视角寻根溯源探究其深层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组织承诺的角度对员工流动的控制管理提出合理对策建议,具体从员工培训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激励机制、薪酬福利体系、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改革,力求通过革新和完善制度来扭转人员流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