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飞 《魅力中国》2013,(25):57-57
《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专论山水画创作的著作,作者石涛是清初有名的画家与绘画理论家。画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革新精神,挑战了清初被称为“正统”的“四王”程式化的绘画主张。《画语录》中,作者肯定了“我”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即作画者的内心,强调发挥作为绘画主体的画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主要就这一观点做一系列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石涛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绘画理论家与艺术实践者,他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具有超越当时历史情境,强烈表现人性本体意识,弘扬自我创造能力的特点,对后世具有永恒的启发意义。石涛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的现代性体现在:"一画论"永恒的普世性与新鲜感;对传统文人角色的现代转换;自发地在中国画体系内进行了溯源与突破;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转捩点。  相似文献   

3.
王绍明 《走向世界》2014,(49):86-87
每当读到景岩的作品时,总有很多感受。景岩是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作品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处处流露出他的艺术才情,这也正是他思想情感与深思静妙之心的外显。石涛在几百年前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景岩的作品在有意与无意问是石涛观点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刘凌 《理论观察》2023,(2):113-116
黄筌在北宋画论评价中从多面手逐渐演变为花鸟画富贵风格的象征符号,并由花鸟画标杆人物到稍逊徐熙,最终在士人品评中次于北宋的新晋画家。北宋画论与艺术创作鉴藏对黄筌的评价存在间隙,前者易使画家成为风格史的一枚符号,后者则以新的视角对前者进行补充。黄筌画史形象的演变反映出画家代表性的艺术特征随时移世异而愈发清晰,亦揭示多维度探究和解构画论的叙事有助于观察历史演进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陶月利 《魅力中国》2010,(12):170-170
古人留下的画技和画论无疑是中国画坛的财富,哺育了历代大师,无数的画家和理论家。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六法论,是中国画坛的骄傲和自豪,但六法的生命力绝不能停在过去,它需要进步;需要活力;需要更新。在二十一世纪,它需要有一个崭新的面孔适应当代中国的特色,来昭示未来的中国画家。审视古人的画技和画论,研究它的历史价值,将其与当今中国画艺术和谐的部分继续保留,不和谐的部分加以理顺和创新,应是我们当代理论家和画家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集体经济》2013,(2):49-54
形神论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其所论述的是画者的情感、气质、人格思想与绘阃客体,即所描述的景物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是指对象的造犁特征,而“神”表达是作者本人所发掘到的客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神是绘画的意义所在,绘形是传神的具体手段,绘画的最高境界则是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骏 《魅力中国》2011,(17):248-248
意象之美自原始岩画便有之;艺术之美在似于不似之间;画论中“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意象表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展示设计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是当代艺术设计中最具艺术“气质”的学科;意象造景是将古人绘画中的意象表现方法应用到现代展示设计中来,为展示设计增添气韵,,而不仅仅是为一种造型而造型。  相似文献   

8.
意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艺术家应将自己融入自然,心与物的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9.
汤慧杰 《魅力中国》2010,(3):298-299
明清交接之际,中国涌现了许多遗民画家,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八大山人、石涛、石豁、弘仁这4位遁迹空门的画家。他们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他们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纷扰,在灵山秀水的陶冶下创作了许多至今为人称道的佳作,至今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诗"是我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同时在西方的画论、文艺理论及美学著作中也被屡次论及。"画中有诗"是否应作为唯一的品画标准还待商榷,但它作为一个美学理想值得提倡。画中诗意的四个层面是:"意存笔先"的诗意或题画诗,画面自呈的诗意,绘者的个人气质和激情对画面的影响,以及观者个人气质和情感的不同造成他们对画面诗意的曲解或挖掘。  相似文献   

11.
一、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美术史.大凡成功的画家之作品无不具有时代的烙印。“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VI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这是石涛对前人创作的时代感的总结.时代的更替,思想、观念、社会、人文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似之似”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中国画艺术的“不似之似”之论,与我国传统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同西方相比,东方的艺术更偏重于抽象。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抽象”的结果就是用线条来表现形体。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审美意图得…  相似文献   

13.
“笔墨”观念,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实践与理论活动中地位尤其关键,对它的思考反省,是推进中国画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要工作.笔墨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工具材料,还是一套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技艺制度,更是精神性的审美观念集合.笔墨的丰富性、多义性、复杂性,正与其历史积淀下的厚重底蕴和其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意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从石涛美学、王维山水田园诗悟"静",体会"静"能给予人的思考空间,在恬淡、平和中与自我反窥的状态下厘清、思考,方显真性情。从"静拙境,而朴意含远;静观心,而意韵藏神;静近幽,邀禅意自现"三个角度阐述"静"与禅意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傅抱石】中国山水画巨匠,彪炳画史的一代宗师。江西新喻人,1904年10月5日生。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曾举行金石书画展览,声誉极盛。抗战爆发后,傅抱石撤至重庆,重庆的山水给他带来了灵感与艺术启迪。他的艺术成就,是在重庆形成的。他一生钟情艺术,创作之余从事著述与翻译,学识渊博,立论精湛,为我国画史画论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审美素养理论发展的成熟期,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因素在各个阶层产生巨大影响,在艺术创作思想上迎来一次浪漫高峰,哲理内容也更趋于现实,以石涛、刘熙载、王国维为其中的代表。为明清美术提供创新理论,从而超越前代。  相似文献   

17.
陆秀竞,字峥,号千岩,1942年生于浙江绍兴,长于杭州。196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师从山水名家顾坤伯先生,后又得大师陆俨少先生亲授。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汲汲求取石涛、石溪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的绘画,简称中国画,除了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外,它的绘画理论也是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和整理这些优秀的遗产,使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代画论中,山水  相似文献   

19.
读画记     
为了让观众理解中国画的内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台湾鸿禧美术馆历时两午精心策划了“澄怀观道——中国画的形象与美感”书画特展,精选台湾鸿禧美术馆书画精品64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14件,阐释中国画为主题展出有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徐渭、陈淳,清代的朱耷、石涛、王原祁、钱维城、梅清,近现代的吴昌硕、任伯年、虚谷、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等多个时期的名家作品,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的精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已成为表现个性和民族性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并使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