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亮  张芳芳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41-47,封2
研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效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空间公平为核心构建城市群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型,选择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发展成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双中心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一体化响应程度均远超群内其他城市.(2)两大城市群成...  相似文献   

3.
合作城市营销是关于协调城市群与单个城市在城市营销中树立共同愿景,确立互补定位,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有效协调的基础上保持合作,使城市群和单个城市的城市营销目标最大化、实现双赢的一种战略与若法。其任务是在合作机制上创新,建立思路清晰、利益共享、沟通高效、决策迅速的城市群营销合作机制,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和有效营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差异化显著,江浙沪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区域城市群,而长江经济带广大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条件,各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有机整合、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使城市群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更大的创造性和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功能分工有所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市场因素与各类区域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车道和城市群时代。随着人口从农村持续向城市群流动,我国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也引发了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以及城市群内部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所致的各类城市问题,加上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相当薄弱,跨区域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等,亟待推进城市群治理。在现有体制情况下,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治理为核心,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鼓励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群事务中来,通过有序疏解核心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非核心城市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再开发、发展城市群经济、形成有效的跨区域治理等,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城市间效率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的相关性;同时,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对城市效率起促进作用,城市集聚、政府干预、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效率。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视角下实现跨区域协调合作,科学合理实现要素流动,实现城市效率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城市功能上的互补和经济上的一体化合作战略,形成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系统功能,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本文以郑汴洛城市一体化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建立金融支持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模型,发现其内在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并提出推进郑汴洛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和和域共同组成的联系紧密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是都市圈间的竞争。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全国九大都市圈之一。其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一个核心”和“两个圈层”。“一个核心”指的是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核心圈层是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段进军  韩坚 《城市问题》2007,(11):44-47
在全球和区域视角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以下观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化;发展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建立不同尺度的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建设道路通讯网络,实现要素的流动化;划分重点区域,实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市民社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以哈长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构建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跨域可及性网络整体特征、节点属性、凝聚子群,并基于QAP回归方法,探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跨域可及性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跨域流动有限,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处于松散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跨域可及性网络呈现“四核—多翼”结构特征;少数核心节点城市链接、延展绝大多数网络关联,边缘节点城市对整体网络结构的稳定协调作用较弱,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跨域流动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特征,核心城市溢出效应显著,边缘城市受益效应显著;城市派系分散,限制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水平;行政隶属关系、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跨域可及性网络结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从府际协同、信息化建设、医疗联合、长效型联防联控机制四个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企业经济》2017,(6):111-119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凭借其辐射作用以及集聚效应,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步伐。本文以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城市结构布局为出发点,运用东部地区1987-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东部地区各区域城市首位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最后,结合东部地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改善首位城市规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转型传统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体系;改革首位城市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促进区域首位城市协作、打造跨区域互补型产业基地;建立各层次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圈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9.
城市韧性对城市安全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本文选取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重维度的城市韧性逻辑框架。同时基于此城市韧性逻辑框架,系统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稳步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建设路径: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绿色美丽珠江三角洲,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化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前沿阵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强化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基于FDI的区域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存在固有缺陷,据此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并提出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基础来提升城市FDI集聚能力,是长江三角洲所有城市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