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剑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1(2):91-95
民族文化是广西的优势资源,民族文化产业化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平果嘹歌作为壮族歌圩的经典,是历史悠久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具有文学上的经典性,音乐上有可塑性,传播上的普及性.在其产业化发展上,应明确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的定位、专属权、市场主体;做好品牌的设计和开发;注重嘹歌文化土壤的保护,使得嘹歌品牌的打造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艳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34-136
壮族嘹歌反映了壮族原生态社会,是一项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英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运用一定的诗歌翻译理论,参考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从嘹歌的题材和内容、语言风格、音韵特点和译者的文化身份等方面分析嘹歌英译的可行性,在翻译中尽可能显现原作的语言与文化原貌,使译文质量尽可能接近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李耀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论文选取斗争叙事长诗这一内容丰富突出的类型,以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斗争叙事诗《嘎达梅林》和南方苗族《张秀眉之歌》为内容,主要用平行研究法,按文化圈作相互比较,浅析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青春之歌》和《长恨歌》是当代文学中影响很大的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出自于女性作家之笔,都是以女性形象为叙事中心,以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因而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文本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的比较,可以折射出在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下,女性作家在讲述女性故事时对叙事方式的不同选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有利于衔接当代文学史中不同时段的文学创作,形成文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黄冬秀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85-87,95
《琵琶行》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琵琶歌》的写法,但在创作动因上它们存在很大的差异。相较而言,《琵琶行》的诸多创作动因更符合诗歌艺术的审美要求。正是这些创作动因上的差异导致了《琵琶歌》与《琵琶行》在艺术效果上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6.
7.
马英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85-86
赫尔曼·黑塞和王维生活在不同时代,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但二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诸多可供比较之处。黑塞诗集《堤契诺之歌》中所呈现出的"诗"与"画"的关系,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创作的相似性不仅源于相近的艺术气质,也与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有关。同时,黑塞所受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也拉近了二者精神层面的距离,使得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比较有了依据和可能。 相似文献
8.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小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洪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7):125-126
《所罗门之歌》描写的是一个非裔美国黑小伙奶娃的成长故事。本文从成长小说理论出发,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重新解读这部作品,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作为非裔美国人,只有发现并植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并真正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尹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89-190
先秦是一个善"辩"好"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典籍以《孟子》和《庄子》的论辩艺术成就最高。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受。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傲慢与偏见》被当今英国小说界评为世界十大小说之首,虽然两部小说的风格各异,但由于他们所描写的都是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运用的又都是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形象逼真如画,细腻感人,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编当涂民歌《打麦歌》是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改编而成。新编的《打麦歌》在民歌的旋律主体框架、调式调性及旋法基础上进行了曲式结构上的扩充、旋律幅度的增减,既保证了当涂民歌原生态的风味和旋律,又适应现代音乐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任燕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0,(5)
《雷雨》和《北京人》在其创作主题、艺术特点及类别性质上 ,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各具特色。这两部剧作分别描写了代表着官僚资产阶级家庭的周公馆和封建世家的曾公馆 ,通过对剧中周朴园、曾皓、蘩漪、曾思懿、鲁侍萍等典型人物的塑造 ,深刻描绘了人物的灵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雷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 ,还是《北京人》中隐晦、曲折的纠葛 ,最终揭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剥削阶级大家庭必将走向坟墓的命运。《雷雨》是一部悲剧 ,而《北京人》则是一部悲喜剧交融的社会正剧。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性作家杨沫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曾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人,也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文学界现有的且有限的声音总是偏爱于将之归入革命历史小说,很少有人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解读,即便有人提及也总是作为不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青春之歌》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女主人公林道静成长的心路历程与人生体验,本文将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性作家杨沫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曾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人,也曾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文学界现有的且有限的声音总是偏爱于将之归入革命历史小说,很少有人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解读,即便有人提及也总是作为不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青春之歌》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女主人公林道静成长的心路历程与人生体验,本文将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2-26
近年来,工业题材电视剧成为剧集市场新亮点。以《麓山之歌》为例,探讨工业题材电视剧在集体记忆再现方面的艺术探索和价值挖掘。梳理该剧对工业时代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写照,分析剧中通过日常情感表达和非工业元素的引入所再现的工业集体记忆,探讨人性化叙事对集体记忆的再现,探究如何借集体记忆再现凸显工业剧的时代价值,从而深化人们对工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对国家工业技术进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在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课程,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发现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陈达颖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25-127
创刊于1912年的<留美学生年报>(后改为<留美学生季报>)介绍西方新知,探索民主思想,主张文字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文学革命乃至整个现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季报>中的中西文化论争、民主改良思想都旨在建设一个不同于封建制度的新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