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向商业银行释放出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因而每次央行每次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时,资本市场中的核心部分股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基于以上认识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股市需求的影响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博览     
专家认为,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示:震后从紧货币政策不变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与其以往一个月上调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不同,央行此次分两次于6月15  相似文献   

3.
2007年,基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预期,央行坚持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央行累计6次加息,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6.12%上调至年底的7.47%,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14.5%。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融资规模受限,融资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斌 《中国市场》2010,(31):55-56,66
央行传统调控经济的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从政策效果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用最为显著。而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中,频繁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却已失去巨斧的显著威力。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在不断缩减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因此应避免货币政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过度依赖。如今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应在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寻找更有效的调控工具。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然后阐述了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危害,最后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基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预期,央行坚持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央行累计6次加息,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的6.12%上调至年底的7.47%,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及时转向制定了宽松货币政策,利用调降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防止了经济的继续下滑。目前,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企稳好转,央行为了回收流动性,以免引发通胀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及时转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此,本文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各国退出策略的博弈以及我国稳健货币政策推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这一状况,去年央行实行了较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发行了数以万亿的央行票据、先后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是并没有改变流动性过剩这一状况,货币政策的效果让人质疑。因此本文从公开市场操纵、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杠杆三个方面就货币政策在调控流动性过剩上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便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相似文献   

8.
财经资讯     
《对外经贸财会》2009,(11):77-77
印度央行迈向收紧货币政策之路印度央行近日宣布,当地银行必须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等举措,来提高准备金率。此举被认为朝着撤销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迈出了第一步,亚洲各经济体的复苏态势正在加强。  相似文献   

9.
财经资讯     
《国际商务财会》2009,(11):77-77
<正>印度央行迈向收紧货币政策之路印度央行近日宣布,当地银行必须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等举措,来提高准备金率。此举被认为朝着撤销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迈出了第一步,亚洲各经济体的复苏态势正在加强。此举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1月到2008年3月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以近期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象为切入点,简单解释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敏  邵红玉 《中国市场》2011,(18):63-63,65
作为央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强烈,西方国家一直很少使用这一工具。然而,近几年,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经济背景,金融体制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选择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证中国的流动性充足,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包括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和买进中央债券来使社会流动性增加。同时,为了保证传统货币政策发挥效果,央行还利用了一系列的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原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具备退出的宏观条件,非传统货币政策的退出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国庆 《新财富》2011,(3):18-18
央行兔年新春“送大礼”,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加上年前及2月24日存款准备金率两度分别上调0.5个百分点,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A股市场进入2011年以来表现不佳,从2011年1月4日至2月10日,代表市场基准的巨潮A股指数累计收益率为.3.84%,巨潮大、中、  相似文献   

14.
上半年价格同比上升环比增幅放缓2008年上半年,央行依然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半年内5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截至6月底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7.5%。央行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回收流动性,造成银行信贷投放会进一步放缓,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骏  文杰 《新财富》2006,(7):19-20
近十年来,央行首次在两个月内两次使用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即4月27日调升利率和6月16日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将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真正紧缩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最高决策层对采取更强硬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支持度在加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告》2007,(12):182-182
据上海证券报,自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历史新高。此次上调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业内人士认为,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产生累积效应,如果存款准备金率超过15%,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央行已经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力度可谓空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银行30日宣布,从2007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在年内第六次动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微博     
《浙商》2011,(15):26-27
[浙江中小企业遭遇新兴产业转型阵痛]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虽然仍然属于货币政策收紧的政策,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央行此次没有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同时释放出很多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向宽松”政策,也透露出一个微妙信号:之前压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气来的融资难,或许将在下半年得到很大缓解。  相似文献   

19.
央行今年4月16日宣布.将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1月16日、3月18日今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全率。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造了1985年以来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来的最高。央行4月16日还发布公告于当日发行总量达1080亿元的央票。加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锁定的2115亿元,将收缩将近3200亿元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张军峰 《商业时代》2011,(34):54-55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2011年1月以来,我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再次刷新了历史新高,央行持续保持着紧缩的货币政策,冻结了银行很多流动资金,银行面临着资金压力,流动性减少.本文在分析我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背景以及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提高存款准备金对银行现金流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解决对策,为银行应对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现金流的冲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