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有人将银行不良贷款形象的比喻为“冰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越来越小。于是,一些银行开始探索运用“苹果理论”来处置不良贷款,对尚有价值的不良资产“急速”处置,打包处置也就“应用而生”——贷款打包悄然走来“打包处置不良贷款,既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一件大难事”,“要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推动打包处置工作。要积极探索,多  相似文献   

2.
从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运作情况看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民生 《中国金融》2002,(1):25-26,28
处置和降低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是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措施。按照戴相龙行长在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看出的“紧紧围绕降低不良贷款,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的要求,最近,人行武汉分行长沙办事处处置不良贷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旨在通过重点剖析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研究和落实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铭 《金融博览》2006,(10):16-16
按照银监会今年8月2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全面“双降”,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35.1亿元。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处置的基础上取得的。按照央行公布的贷款数据推算,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剥离了1152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实际新增了717亿元,但由于实施了不良贷款剥离,才使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得以下降。  相似文献   

4.
股份制银行不仅要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决地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新的不良资产。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管理“大保全”迫在眉睫。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求真务实的态爱,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和控制不良资产损失为目标,适度扩大不良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延伸不良资产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全新的问题客户管理系统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实现由“小保全”向“大保全”的体制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一)清收方法多元化。分类施策,多策并举,是盘活清收不良贷款的首要方法。不良贷款形成情况复杂,原因各异,必须认真分析每笔不良贷款形成的成因,抓住症结,对症下药。确实银行对于一些千方百计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债务的“赖债户”、“钉子户”,拿不出“撒手锏”,无法令他们生畏的方法。对于不良贷款处置的最后手段就是依法起诉、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效果欠佳,银行使用的并不多。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通过自身努力活化收回不良贷款本息,保护保全自己的风险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业政策性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下降缓慢,与商业银行相比,不良贷款存量有其自身的构成特点和处置难点。本文围绕这“三个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毛志恒  高骏 《浙江金融》2001,(11):18-19
不良贷款如何有效处置已成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资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处置不良贷款的政策措施较多,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较多,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近年来,桐乡市农业银行在有效处置不良贷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平稳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四川省银行机构综合运用多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化解信用风险。其中,2016年10月市场化债转股政策的出台,丰富了银行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选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债务处置方式,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实践,四川省先后有达州钢铁集团、川煤集团、泸天化集团、古叙煤田公司等企业完成了市场化债转股。市场化债转股与传统不良贷款化解方式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深入研究分析,结合四川辖内4起市场化债转股案例,通过市场化转债股与传统不良贷款化解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市场化债转股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二次剥离”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积极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连续几年实现了“双降”。但无论从外部经营环境看,还是从银行内部分支机构间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和股份制改革现状分析,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非常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存量和新增不良贷款特征与成因,指出新增不良贷款一方面会严重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转型乃至整个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加剧国民经济的不稳定程度。鉴于此,作者提出从存量处置、增量控制、综合治理、市场拓展、流程再造、信贷整顿、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控制信贷风险.促使经营管理改革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贺瑛 《海南金融》2002,(10):20-22
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有多种方式,“剥离”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初始手段,而“盘活”则是不良资产处置的最终目标。各国实践表明,“盘活”不良贷款的最佳途径首推“资产证券化”。但就目前而言,“资产证券化”运行过程中存在三大难题,唯有挖掘可证券化资产潜力、培育中介机构、激活有效需求,才能拓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肖龄 《西南金融》2007,(10):49-50
不良贷款价值评估是困扰我国不良贷款处置实践的一大难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DIC)在处理银行危机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方面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不良贷款价值评估,FDIC也有一套十分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严红波 《中国金融》2004,(13):55-56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从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有效运行的战略高度,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进程、相关资源以及配套环境进行综合的部署和支持。首先,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置于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革和重组的框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内部化解以及不良贷款外部处置的方式和时间安排需要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机构重组的战略和进程相结合,需要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目标相联系。在消化和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过度增量。其次,调动财政、外汇储备和其他资金等综合的资源来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阻力,不良贷款的产生,既有宏观经济的外部因素,也有银行自身不可推卸的内部因素。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研究如何灵活运用现有处置手段、借鉴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经验,进一步提升处置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不良贷款抵押物处置困难的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明显,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叠加,信用风险突出,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十分严峻,与之相应的是,不良贷款的快速和大幅上升,银行有被动成为“房东”的趋势,手中掌握的抵押物也越来越多,但抵押物的处置与执行却进展缓慢,有些抵押物明明产权清晰、状况良好也很难处置,迫不得已,只有通过资产转让或核销方式来化解不良贷款,银行的正常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营业利润也受到了较大侵蚀.  相似文献   

15.
复活企业工程是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处置不良贷款,优化自身经营环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和构筑新型银企关系进行的有益尝试,通过实施“复活工程”,收到了危困企业复活,银行资金盘活,地方政府减负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但从近几年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分析,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存在。本文以山东省Z市为例,调查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效处置的方法,并对不良贷款处置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陈兴明  祝杰 《西南金融》2002,(11):34-35
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未能根本好转、社会信用体系较为紊乱、特定贷款难以得到解决、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单一、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难点,必须通过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实行不良贷款集中管理和市场化处置,加大反逃废债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经济整体下行、过剩产能行业"去产能"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吉林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持续增加,资产质量承压.银行机构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良贷款处置仍面临困难和问题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个人类业务在全行业务战略地位的确立,个人类贷款在全行贷款中的占比将逐年上升,个贷不良问题也日益突出。资产保全催收处置不良个贷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新暴露的不良个贷的速度。因此,必须加快个人类不良贷款催收与处置工作,才能实现个贷不良大幅度降低。笔者认为,对个人类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经营处置,是加快个人类不良贷款催收与处置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对部分个人类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经营处置,以保证个人类不良贷款催收处置进入“快车遒”,凸现资产保全专业化处置的优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03年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7.8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6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39%,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92%。另据统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处置不良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