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资格最老的地产公司在中国也不过30余年的历史,万科、招商地产、华远地产是其中为数不多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房企,更多年轻的房地产企业的成长基本是在GDP每年增长8%的高位背景下完成。现代企业治理对于在特殊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房企来说总不那么得心应手,而对于公司强大的标准却又总被"大"所掩盖。我们看到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优势,几乎主导了市场话语权。"做大、做第一"的梦想已经潜移默化。究竟"什么是好又强企业"的讨论,是当下行业所缺乏的。大环境使然,高速发展30年的行业与企业到现在才真正开始到了见真章的时刻。房地  相似文献   

2.
治疗焦虑症     
在这个五月,一线城市的土地争夺战上演着逆袭。5月29日,鲜为人知的北京福润天成46亿元夺得上海长宁区新华路地块,其神秘背景成为这个月最耐人寻味的事件;而一个月内花100亿买了7块地的佳兆业,和在北京台湖拿地的嘉禾集团一样,都是踩着财务指标"警报"的激进房企。二、三线房企急了。土地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企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是房企综合评价中重要指标。"土地焦虑症"反映了这样一批"中间派"房企对于未来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融资渠道单一和市场环境巨变的双重挤压下,无论企业大小,去海外找钱是房企最可行的选择。在这一轮中国房企海外投资潮中,更多的还是以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亿的国内的大型房企,或经历过完整一轮宏观调控的老牌房企为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销售额300亿左右的中型房企,除了中坤集团租借冰岛土地没能成交这一案例,鲜有涉足海外市场的冲动。  相似文献   

4.
对一些非地产主营企业或中小房地产公司来说,"弃房"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经历了房地产行业暴利的这些公司,很难找到收益率接近地产行业的投资标的。是"弃房"逃亡,还是坚守求生?众多的中小房企正在被迫做出选择。受限于土地储备、去化速度、现金流、筹资渠道,眼下中小房企的发展可谓步步惊心。一些深陷"手中无地、手中无钱、手中无房"泥潭的中小房企,正被迫选择退出房地产行业。近期,万方地产宣布退出房地产开发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已前所未有的被集中关注。资产证券化这个融资渠道,极有可能成为今年房企融资的最热话题,不论规模大小,拥有商业物业的房企,尤其是上市房企将率先因资产证券化而赢得先机。首吃螃蟹海印股份,这家在行业内并不算太起眼的房企正在尝试新的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并有望成为首家实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地产公司。5月17日海印股份公告披露,计划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拟募集资金16亿元,这也是继华侨城A和隧道股份之后,又一家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上市公  相似文献   

6.
时下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到了一个相对增长缓慢的时期,目前房地产市场从住宅到开发建设,整体供应量几乎都是过剩的。既然市场发生了变化,房地产企业就应该直面市场需求,在这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做出战略调整,即由传统开发到投资多元化的转化,这不但会为房企创造更多获利的机会,还能降低房企的风险。毕竟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相对增长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对于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机电工业》2012,(3):20-20
“就算我死了也不允许万科搞多元化。” ——近日,王石海外游学归来首度开腔,针对不少房企纷纷谋求转型的现状,王石坚持“万科必须专注房地产。”他指出,以前如果有人游说把万科业务多元化,他会回应“我死了以后才好想。”但现在想法有变,“就算我死了,你们搞多元化,我还是会从骨灰盒里伸出一只手来干扰你。”  相似文献   

8.
过去10年间,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变动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与马太效应加速呈现.本文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与中美比较分析,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认为规模经济可以部分解释这种现象,但是这种规模经济的发生并非完全内生的,政府的有形之手在我国房企马太效应加速呈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导致了我国房企ROE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政府"地根严控、银根紧缩"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9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都陷入了融资困境。对绝大多数房企来说,银行融资已越来越难。在集体缺钱的行业背景下,如何破解融资难题成为房企必须解决的要务。  相似文献   

10.
房企"出海"大潮的背后,是外资借道凶猛的进入。面对A股市场再融资大门紧闭,信托监管严厉,企业纷纷"出海"寻求筹钱之路。与此同时,当前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部分国内房企通过在香港或境外上市,建立境外业务发展融资平台,开展海外房产投资业务,借机布局国际房地产市场。扎堆发债在银行贷款、信托、海外融资、股权融资、房地产基金等诸多融资渠道中,以外币单位的融资总额占据了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据克尔瑞研究中心监测的103家房企融资总量达到109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96%;其中,海外融资总额占比为67%。在内地渠道持续收紧的大背景下,海外资本市场依然将是各大房  相似文献   

11.
5月10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与华远顺安(北京)国际会议有限公司、澳中财富集团正式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此前万科、碧桂园、绿地、万通等10余家房企相继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后,国内房地产业界针对海外市场的又一次行动。此次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在组织中国开发企业赴境外投资工作的正式启动。两家战略合作伙伴的确立,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加纳、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与  相似文献   

12.
首创置业的特殊性在于:10年前便已完成香港上市,早早的就开始了现代企业治理,100多亿的年销售额是典型的中型房企,首创置业也不是规模的崇拜者。让其痴心不改的是10多年来一直认定的走国际化道路,如今已成为国内最接近这个目标的房企。这个区别人人们对国有企业习惯印象的有国企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研究他的国际化,能为现在还在对"国际化"这一行业流行举措感到费解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视角:国际"范"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是什么?从兔子到骆驼让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最为惋惜的是8年多前与国际化失之交臂。2004年,首创置业与黑石KKR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房地信息》2011,(3):78-79
房地产作为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赴欧美上市却一直滞后。不过目前已有多家房地产企业进入赴欧美上市的攻坚阶段,上市地既包括纽交所这样的主板市场,也包括不为国内投资者所熟悉的英国AIH等市场。之前也曾有房企有赴欧美上市的打算,但却在向国外投资者表述盈利模式时遇到困难,原因在于中国房企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价快速上涨和土地增值等,至今无一在欧美主要市场成功上市。而房企在偏爱地产股的香港股市掀起的上市热潮,不少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房企第一生存准则就是"现金为王",保持资金链的健康一直是房企首要战略。然而,200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发生了重大变  相似文献   

15.
早春3月时,已有2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布了2008年年报。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这20余家房地产企业中,八成以上每股经营现金流为负值;其中12家资产负债水平高于50%,而保利地产、苏州高新、ST万杰等三家房企资产负债率甚至在70%的警戒线之上。不仅如此,包括行业巨头万科地产在内的8家企业出现经营业绩负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两会,总理针对房地产行业只讲了9句话,这9句话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纠结。第一句话,"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市场"既不平稳、也不健康"。"不平稳"就是投资增速继续下降,其实投资增速下降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销售从2013年以来持续下降。"不健康"就是库存高企,住宅待售面积已经超过了4亿平方米,住宅施工面积已经超过了39.8亿平方米。2013年年底,仅24家上市房企土地储备面积已经超过了6.59亿平方米,加上  相似文献   

17.
人物     
《中国机电工业》2009,(12):20-21
许家印:“取代”王传福 在经历了去年的挫折之后,恒大地产终于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创下了三大新纪录:恒大成为今年在港IPO土地储备最多的房企、也是市值最大的内地民营房企、同时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成为了内地新首富。  相似文献   

18.
华远地产是一个很独特的房企,比如"按照市场的办法找饭吃"的国企,也曾当过行业老大。他给行业"成功"的标准提供了另一重视角,如同董事长任志强所说:"在历史轮回中,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最主要的是你要给后人留下什么,而不在于你当时企业业绩有多好,企业做得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房企出海的一长串名单中,万通不是投资最大的,但无疑是最早的一批。出海的潜台词是,打通海外融资渠道,从而真正成为"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专业房地产投资公司"。为纪念明朝学者王阳明而改名的台北阳明山,明年将迎来一群大陆住客,这个取名"万通台北2011"的项目,是内地地产商赴台开发的第一个项目。自诩喜欢看琼瑶小说的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成为陆资房企登陆台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20.
5月23日,2013年上市房企百强测评成果发布,排行榜显示,万科再次夺冠;保利恒大分别列此次综合实力榜第二、第三名;中国海外发展、华润置地、龙湖地产、世茂房地产、富力地产、金地集团和融创中国分别位列第四至第十位。发布会现场还发布了《2013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报告发布了风险控制、发展速度、经营业绩、资本运营和创新能力等5大单项榜五强,上实城开、路劲基建、阳光城、旭辉控股等20余家企业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