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对我国的环境生态安全乃至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更清醒认识其对经济发展制约程度的依据。环境生态资源因其公共资源属性,自然地对行为人产生一种经济上的搭便车激励,不宜通过市场机制生产出来。解决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设计一组有效的激励安排,依靠某种集体行动或政府行动过程激发行为个体或组织自发地提供环境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是关系人民富裕、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应着眼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全面性特征,树立生态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三重价值协同观念;打破重经济、轻生态的传统固化行为方式;转变以往重污染,高耗能和不注重生态规律的产业发展方式;创造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产业化的新型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3.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影响地区之一。沙尘暴在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的特征,提出沙尘暴相关研究理论、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灾害学和生态安全等理论是干扰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开展生态建设首先要科学分区规划,使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实现技术层面的改进和发展,区域合作及政府的积极作用也是沙尘暴干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不合理的用水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影响,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虚拟水贸易加剧了缺水地区的用水压力;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海水倒灌;影响土地的利用结构,导致土地沙漠化;挤占生态用水,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虚拟水贸易发展的对策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保护地下水资源;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东莞所面临的土地瓶颈效应日渐凸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土地科学化利用,是实现东莞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法和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法,研究当前东莞市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土地开发使用强度以及其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特点,可为进一步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土地利用思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中部地区的生态示范省份,安徽省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省,打造“生态安徽”品牌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7.
在项目评价中,往往需要评价项目对生态资源造成的经济影响。而生态资源价值一般通过非经济指标表现出来,这就造成项目评价中衡量单位不一致的矛盾。目前必须在项目评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资源价值构成及分类理论与市场价值法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指标,以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项目评价。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该省产业结构优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立现代生态产业、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是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土地滥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发展模式转换滞后、对资源稀缺性认识不够及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为促进黑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完善城镇体系,加强政府对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贫困问题与民族问题的需要。生态伦理观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生态伦理观为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生态伦理的"公平原则"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可持续发展观蕴涵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我国民族地区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运用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要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牢牢把握工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发展、农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增效、旅游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创收、城市要依靠生态建设求提升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经济发展才会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成仓 《中国市场》2009,(19):90-91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付秀丽  石惠春 《江苏商论》2011,(10):101-103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和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5.
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素养是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五大限定因子。从关系上看,五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筑了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体系;从功能上看,学校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往往较为有限,它更强调学校教育资源以外的因素的作用,如个人生活和学习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及个人素养等。对于创业教育而言,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创造优越的创业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是创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环境对创业教育的作用大小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贸合作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焦点问题。青岛作为东亚经贸合作代表性城市,其参与区域经贸合作过程关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对于我国其他城市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通过实证考察区域经贸合作对青岛生态环境的影响,理性分析生态环境因素与青岛经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发现区域经贸合作与青岛生态环保是可以协调并相互促进的。研究青岛环保投资及生态治理的经验及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明确了青岛参与区域经贸合作的优化路径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是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用方法,它反映了区域内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哈尔滨市生态赤字为其生态承载能力的1.1倍,这表明哈尔滨市的资源供给能力已经不能支持当前高水平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哈尔滨市在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姚鑫  周慧秋 《商业研究》2012,(3):211-216
林地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像严格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我国耕地保护有18亿亩不可逾越的红线,林地保护同样需要划定红线目标。本文根据我国林地状况和林地保护利用,以及建设生态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满足产品需求等生态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2020年前须坚守46.8亿亩林地面积的"红线"保护目标,并从治理国土等9个方面再造林需求(生态需求)和满足国民生计等3个方面新植林需求(经济需求),计算出4.08亿公顷森林面积的具体目标预期。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对河南省近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虽然该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处于偏弱的范围,存在人口、经济结构和环境资源等制约因素,并提出统一认识、优化经济结构和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和谐,主要是自然生态和谐、经济生态和谐和社会生态和谐。讨论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和谐的内涵,并提出了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