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社会中的政府公权力领域与公民私权利领域的界限不甚分明,也一直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法治政府理念的提出,为培育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市民社会的建成有利在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推进我国社会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75-176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复兴市民社会理论的热潮,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国。当前中国建构市民社会主要存在经济、法治和文化三方面的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加强法治建设和培育理性市民文化的角度为中国形成成熟市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的产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往往呈现出某些相异的特点。中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近代的西欧迥然不同,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不可能孕育和萌生出市民社会。实际上,清末之际国家与社会曾一度建立了较好的新型互动关系。被视为阻遏中国市民社会产生最大障碍的封建专制政府,在清末“新政”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在客观上对中国市民社会雏形的初始萌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主要出现在早期,与当下市民社会理论的种种思潮相较,观察的角度和立足点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引起了解释上的困难.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来解读市民社会,而当下的市民社会研究是从"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来理解国家权力渊源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是指导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创新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的路径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及其与中国法治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勤 《开放时代》2002,17(3):22-31
当前,学术界围绕着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市民社会、如何界定市民社会的内涵、和市民社会的价值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以中国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发展时期的经济态势相吻合为历史背景的。本文以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为基础,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社会的独特性,以期找到一条有利于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什么市民社会总是无法达到其支持者的期望?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解释:即缺乏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的财务和运营自主权。本文表明,市民社会自给自足这一普遍深入人心的神话根本没有事实基础。实际上,私人慈善团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市民社会组织的主导性收入来源。那么,什么才是呢?市民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在各个国家是否相同?资金来源如何影响它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市民社会组织真的从国家和企业独立出来并获得了自主?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确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三个方面指出市民社会理论对当前社会管理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讨市民社会在中国的运用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刚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转型期间,研究市民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准确定位政府地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基本框架可分为: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框架和法团主义的研究框架两种。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与社会应该有明确的边界,且两者间存在紧张的关系,由此必然引出civil society的问题。文章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就civil society的产生,演变进行描述、总结,以了解civil society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相对独立自主的市民社会的建构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其基本路径乃是法制建设的推进。中国的行政许可立法,既尊重了中国当代国家和社会渐次分离的现实,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确立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诚信政府等立法理念无疑促进了市民社会的生长。作为一种推动社会现实的工具,行政许可法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我国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另类支持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新春团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都很动感情地说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他把"尊严"这个概念明白地、庄严地、强烈地提到了全社会的面前。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民的尊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了,人民的尊严一定会得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尊严得以维护了,那么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译名更带有严重的误导性。民间会社也许是更准确的翻译。第二部分讨论名实不符问题,指出公民社会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并逐一戳破了围绕公民社会的种种神话,如同质的神话、圣洁的神话、独立的神话、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民主动力的神话。在批评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证,公民社会不应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黄晓星 《开放时代》2012,(5):93-108
转型背景下,现有的市民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民社会—共同体(组织)、国家—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和政治—公民权(权利)三方面,主要以西方国家—市民社会关系为出发点,研究独立市民社会的生产,要么验证独立市民社会的存在,要么使用规范研究对其应然性进行论证.本文采用实践逻辑,认为市民社会的生产是一种国家与市民社会新的关系的重构,是在原支配性网络中“间隙生产”出来的.文章着力于社区,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中观的分析单位反映宏观的社会变迁.在“间隙生产”的逻辑下,国家与市民社会需要将策略性关系转换为更稳定的法理型关系,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论以“人民”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华  刘滨 《经济师》2007,33(9):37-3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现阶段"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民"为本。文章从人民的内涵、本质、利益及利益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代表了民主文明与相关价值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市民时代的终结则代表了经济国家与经济法的兴起,从民商法到经济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跨越过程,经济法是民商法存在的必要条件,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商法对于社会成员与市场环境下进行自由活动,进而在根本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民法发展和民法精神孕育的基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则,是对市民社会基本关系的法律调整.民法典的制定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形式上意味着私法意识的建立,在实践上意味着自由与平等真正的纳入这个国家的民众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中.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源流和变迁出发,对古代社会到清末修律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来分析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论证市民社会市民法典指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家葛兰西是继马克思之后,沿循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不断开拓市民社会研究领域的当代思想家。他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转换了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视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着市民社会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电器维修产业协会必然要开始在市民社会所构建的大制度中逐渐转型。电器维修产业存在摊子小、覆盖面小、市场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薄弱、协会经费不够、行政色彩较浓等不足。必须在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对电器维修产业做一番制度上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