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股份制改造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于天义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损失总额达1000多亿元,如果加上明亏、潜亏和损失挂帐,则高达3000亿元。股份制改造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流失的主要途径:一是...  相似文献   

2.
国有股减持这一提法最初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国家,以不放弃其控股地位为前提,适当减少自身持有的股份。国有股减持中的一个会计悖论提出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据测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年50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有的估计每天以3.3亿元的速度流失。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圣  杨国顺 《经济师》2001,(6):179-180
一、我国国有资产现状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 ,1982 -1992年 10年间 ,我国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就达 5 0 0多亿 ,1992年以来 ,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更高达 3 0 0 0多亿元。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何不令人痛心疾首。同时 ,在 1995 -1996年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查处的 2 0多起国有资产流失大案 ,挽回损失达 2 1亿元 ,这个数字相对于流失数额来显然是杯水车薪 ,九牛一毛。另外 ,国有企业的亏损也是同样惊心的。 1996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已达 44%以上 ,金额达 2 0 0亿元以上 ,880多万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国企改革力度 ,…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尤其是近10年来,年递增率达17.9%,令人鼓舞。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很惊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成为困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流失及私有化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而改制与产权流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产权流动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及私有化等问题社会上有很多疑异。笔者仅就产权流动与国有资产流失私有化及私有化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拙见 ,以期能澄清一下目前较为混乱的认识。1国有资产流失及私有化的现状与成因1 1国有资产流失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总量为41000亿元(《中国证券报》1995、8…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流失是近年来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探索的热点,人们从不同侧面探讨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当务之急。一、国有资产流失现状及原因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经营性的国有资产(资源、事业性资产除外)约26,00O亿元,国家经委作了一个测算,1987年~1992年间,国有工业企业的国有资产通过不同渠道流失了约2300亿元。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归纳起来有:(-)台进过程中国有回广大量流失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述斌 《当代经济》1999,(10):12-13
一、国有资产监管营运的主要特点 (1)国有资产总量优势明显。湖北国有资产总额为3525.49亿元,在全国占第9位,处于前列位置。比临近的河南、湖南、江西、安徽。陕西、四川等六省分别多出171.29亿元、1296.89亿元。1812.19亿元、1022.99亿元、1701.69亿元、473.09亿元。 (2)国有资产存量较为集中。国有资产存量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全省特大型、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存量总额为646.49亿元,占全省国有资产存量的87.44%。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荆州市、黄石市、荆门市等6个大中城市聚集的国有资产存量达501.37亿元,占全省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治理佟流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用血汗铸就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截止1992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30697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22101亿元,占资产总量的7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8596亿元,占资产总量的28...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需求和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对此,只有明晰国有资产流转中流转与流失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推进国有资产顺畅流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流失与正常性损失的甄别需要一个客观公允的判断标准,对此可从三方面认定:一是实施的主体具有特定的身份;二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主体基于主观故意或过失实施了违法行为;三是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和处于危险情形下的事实和结果。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流转是国有产权变动过程中呈现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表现形式,它们既有联系,又存在根本界限。辨析国有资产流转和国有资产流失时,切忌通过孤立和静止的论据与观点,进行简单的比对而轻易下结论。尽管国有资产流转为资产流失提供了可能路径,但国有资产流失不是必然只发生在资产流转阶段,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渠道很多,资产流转过程中的资产流失只是一种可能途径。因此,要科学规划和合理规范国有资产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消除流转过程中的资产流失路径。  相似文献   

10.
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刻不容缓冯恭祺近期,我国国有企业面临各种困难,导致一系列不祥后果,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难有起色,二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现就后一问题谈谈个人管见。国有资产流失渠道五花八门一、历史上制度上存在一定缺陷形成国有资产流失1...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据国资局统计资料分析得知,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以各种形式流失,平均每天流失额约1亿元,目前至少有5000亿元的国有资产无影无踪。国有资产的流失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尽管许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本文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文章首先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进而揭示了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防治国有资产流失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到1993年底,国有资产总量已增加到3495O亿元。另外,近13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1亿元,到目前为止,国家至少有S000亿“家当”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个人或小团体腰包。当然这~严重问题的出现,存在着国有资产产权需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很多方面与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等有关。本文拟从会计方面对国有资产流失方面进行探讨。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会计原因回.会计监督不力。主要表现在:(1)存量资产大量流失。如近年…  相似文献   

14.
张青 《经济师》2004,(7):245-245,247
进入 2 0世纪以来 ,国有资产流失还在呈快速递增态势。文章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了分析 ,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失渠道 :决策失误导致流失 ;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 ;由于经营不善、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账造成流失。并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简称国有资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出防范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要应从资金的管理、实行资产的管理和加强会计监督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论国有资产的流失形式及防范于天义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损失总额达1000多亿元,如果加上明亏、潜亏和损失挂帐则高达3000亿元。因此,保卫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已迫在眉睫。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种主要形式目前,国有...  相似文献   

18.
章瑞东 《经济论坛》1996,(18):24-24
也谈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章瑞东近几年,人们对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议论较多,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人们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国有资产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失现象。据悉,截至1995年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收到资产流失举报材料152件,其中流失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张勇 《时代经贸》2012,(6):127-127
在国有资产审计体系中,国家审计由于自身的权威性在其审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目前我们国有资产流失非常严重,国家审计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日益紧迫。面对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审计过程中的严峻挑战,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已达到10万亿元以上,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巨额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增值,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从会计政策的角度来看,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