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11年是中国经济更为复杂的一年,有五个方面的基本标志一是宽财政稳货币的新政策组合操作难度较大,二是人民币外升内贬不同步,三是经济高增长和高通胀并行,宏观调控难,四是高物价低利率反差运行,五是股市房市冷热不均我国经济形势的五个反差现象,需要我们集中全党智慧和全国力量来应对,通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宛 《中国物价》2023,(2):15-16
2022年,受全球加息潮、供应链瓶颈、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制约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各季度却均保持了正增长,整体表现好于预期,显示出一定的韧性。上半年欧元区内需逐步回暖,经济增长呈向上态势,就业市场稳步改善,但通胀压力加大,汇市股市出现“双杀”。下半年受国际收支恶化等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明显转弱,但内需延续扩张态势,特别是投资显著扩张,就业市场继续改善,通胀压力出现缓解迹象,汇市股市有所反弹。2023年,欧元区货币财政政策空间受限,内外需恢复均面临压力,预计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也不至于陷入衰退。  相似文献   

3.
2006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但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尚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物价较稳、效益较好”的局面。但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特别是二季度出现企稳回升,预计上半年经济增长7.4%,其中二季度增长7.5%,消费价格上涨2.3%。但由于存在房地产市场调整、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下降和市场信心不足等问题,经济增长仍存在着较大的下行风险。预计下半年经济由于出口形势持续好转,以及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增长动能将有所加强,全年经济增长为7.6%,消费价格上涨2.5%。为完成全年目标,要继续政策预调微调,加大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进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释放市场活力,并针对困难行业出台更具实效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于“V”字与“u”字之间的调整,肯定不会是“L”型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顺差、高增长格局还会持续数年。我国经济恢复到以往的高增长水平尚需时日,但2009年下半年有望遏制经济下滑趋势,2009年GDP应该能够实现9%的增长。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通胀持续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7中国经济展望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但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尚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物价较稳、效益较好”的局面。但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股票市场建设已逾21年,却始终未与中国实体经济同步发展。本文提出了:股权分置、人民币未能自由兑换、大量发行新股、超募资金等诸多因素是阻碍中国股市正常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几个特点,探析影响中国股市为何不与中国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可供管理层与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政策要览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公布了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认为,我国货币信贷的大幅度增长,是国民经济增势良好和几年来扩大内需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支持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总体上看是正常的。 据悉,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增速加快。今  相似文献   

9.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在宏观调控中,应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和武 《浙商》2009,(17):34-34
资产价格泡沫虽有隐忧,但经济未稳,而且CPI和PPI数字上显示的仍是通缩。不要再怀疑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双宽”局面持续下去已是板上钉钉。  相似文献   

11.
房价还会涨     
影响需求的包括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决定需求的短期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货币供应。2009年广义货币M 2增加了27.7%,同年名义GDP仅增长6.7%。用通俗但并不严格的话讲,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钱,多余的20个百分点的钱去哪里了?楼市和股市。货币超发对购房需求的影响还有另一渠道,那就  相似文献   

12.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复苏,迄今已持续了3个年头,预计2006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已显现出诸多过去少见或从未有过的正面特征: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财政状况良好,金融货币市场相对稳定,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俄罗斯经济继续了1999年下半年所形成的趋向。工业生产继续增长,第一季度增长了11.9%,对固定资本投资增长了5.9%,通货膨胀率也降低了。由于世界原料市场的有利形势,所以对外贸易顺差还是相当大的。这一点既保持了货币市场的稳定性,又增加了俄罗斯银行黄金货币储备。最近一段时期第一次达到了联邦预算的较大顺差,居民实际收入开始恢复了增长。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局势改善的趋向还是不能称为是稳定的。经济增长的严重障碍是居民收入低。1998年危机之后,居民购买力降低了40%以上,尽管农业生产增长,此产业的局势还是不稳定,特…  相似文献   

14.
《华商》2014,(23):91-9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市收益与经济增长背离现象的协整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泽 《商业研究》2006,(12):92-94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国股市收益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的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股经背离”。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对我国股市收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代表虚拟经济的股市和代表实体经济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从而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股经背离”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毫无疑问,繁荣股市可以振兴实体经济。股市的繁荣既可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便利企业融资,也能产生巨大财富效应,增加居民消费。本轮股市的上涨动力完全取决于政策取向,取决于这些政策所引发的市场资金的流向及利益格局。从政策取向来看,大趋势基本上没有改变,即仍然希望通过股市的繁荣来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可利用的融资工具,以此提振过去十多年来已日渐“房地产化”的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叶檀 《商界》2009,(6):36-39
全球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回暖,中国股市狂飙突进,复苏之说甚嚣尘上,然而这不过是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经济低位徘徊,导致资金错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慢、股市由热转冷,是在美联储加强利率调控、市场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整及消费者信心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但美国经济还有增长潜力,是能够避免进入衰退的,预计美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回升,消费者信心也会逐渐恢复.我国周边股市的暴跌说明全球经济增长开始减缓.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并间接影响中国股市,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央一系列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一季度已触底回升,下半年企稳向好趋势明显,预计全年GDP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5%。但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外需疲软使多数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扩大内需不可能也不应该保持旧有结构,下一阶段必须更加重视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以理顺要素价格体系为主要手段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投资空间。建议下半年不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但地缘政治紧张和武装冲突仍是世界经济下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乌克兰危机悬而不决,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世界加速“去美元化”进程,新兴国家联手“去美元化”虽短期内不会撼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但长期看影响深远;二是国际能源供给格局发生变化,俄、欧、美各方力量有待实现供需关系的“再平衡”;三是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世界粮食市场供应趋紧,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四是国际黄金市场小幅上扬,而全球股市节节攀升,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股市同创新高,危机对全球资金走向的影响有限;五是欧洲经济复苏受阻,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处于“疲软、脆弱和不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