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仍然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产业集群,在完成简单的地理集聚后,集群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和阻碍。本文从商业生态学的视角,将产业集群类比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力图从商业生态学的视角去探寻产业集群的发展新思路、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苏北杨树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然而,由于杨树资源发展迅速、分布日趋集中,导致了苏北杨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苏北杨树产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宿迁杨树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经济集聚区不断地扩大产业整合力度、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社会背景下,产业经济集聚区和集群有一定差距。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推进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路径,以期缩小两者差距,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必须重视当地的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研究分析了主导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的推动作用;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组织,明确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各项金融的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一种新型的发展形态,因此,产业融合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融合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以及加大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大产业融合能够打破以往传统经济下各个产业之间相互独立的这种状态,促进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各个产业之间发展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断的促进产业的升值,关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与新形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增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尽快的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多产业融合,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不断产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产业生态学的理念入手,分析产业生态学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后两者的理论指导,后两者是产业生态学的具体应用,所以在推行产业生态的发展上应切实推行和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从这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同时,三省二市的产业布局各有不同,发展明显不均衡,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普遍存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导与协调作用,由内圈"京津冀"向外圈"环渤海"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8.
姜芳 《现代商业》2013,(11):17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龙口市不断突出人才工作的战略性基础地位,从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伸产业链条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个层面入手,强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引领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办法就是不断进行要素投入,当要素既定的情况下,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体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它们之间融合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单个企业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于是在各生态因子的逼迫和促进下,企业与相关企业联合,形成产业集群,以增强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调管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进化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借用生态学理论对产业集群内部进行协调管理,提高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协同进化,与周边环境达到生态平衡,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昆山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采取加大结构调整、推动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等措施,注重在结构调整中升级、在产业转移中升级和产业集聚中升级,不断开拓创新型经济和平台经济等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对我国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可见,一些发展迅猛的典型城市通过对自身区域产业经济的合理有效利用,进而不断推动自身进行了快速的发展。如何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带来的政策优势进行高效利用,进而在对产业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促进城市的进步发展是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鉴于此,通过对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经济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相应阐述了产业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经济结构体系的改革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创新以及城市发展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可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经济研究的新学科——深产业生态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产业生态学”的学科概念,用以特指经济管理领域内依据“深生态”原则所建立的产业生态学学科。产业生态学学科,是从生物生态学中借鉴的方法,以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它属于比较学科的上一个层次——边缘学科,它的形成需要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刘方 《中国物价》2012,(12):35-38
税收政策在改善我国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仍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应通过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收调整,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成了新时代环境的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我国的贸易方式已经渐渐地从传统的交易方式中走出,而当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在这个网络的时代,物流产业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在现如今,人们都学会了通过在网络上下单,而卖家就通过物流把货物送到人们的所在地,这种以物流的方式,来促进买卖,不仅提高了整个物流产业的经济发展,更是提高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针对电子商务发展以及物业经济这两方面,来进行相关的分析,同时还要对促进物流经济作用对整个物流行业的重要性,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一些以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物流经济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产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符合集约型经济的要求,已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重庆市也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针对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有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招商引资,培育招商引资主体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势在必行。针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应从政府统筹规划、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方面着手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河南省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
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实验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飞机制造、航空物流、商贸会展、文化医疗、总部金融等现代产业已初显雏形。实验区虽然发展迅速,设备也在不断的完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远没有达到产业集聚的水平,对于实验区未来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大力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大力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通过研究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提出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产业制度,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创意产业成为了经济高效发展的亮点、新时期服务业的增长点。于此同时,创意产业对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