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家新 《金融会计》2006,(10):10-13
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按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进行资金减值评估和核算。《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初探》详细说明了准则对于三类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减值损失能否转回的各项会计规定;对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应收款项和各项贷款的资金减值的会计规定进行了对比;并对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规定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重新规定了减值损失可作转回处理。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标志着中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正向国际化的道路迈进。本文在分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尔丝 《会计师》2009,(4):97-98
<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本文旨在探讨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设计原因、负面影响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建 《财政监督》2011,(17):35-3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范,该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指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财务和利润操纵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建 《财政监督》2011,(6):35-3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范,该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指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财务和利润操纵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莫冬艳 《会计师》2009,(10):95-96
<正>资产减值准则的变革截断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大途径。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新规定无疑截断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途径,从而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  相似文献   

8.
李述有 《时代金融》2012,(17):137-138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对资产减值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形成明确的基本共识。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趋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阐述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述有 《云南金融》2012,(6Z):137-138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对资产减值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形成明确的基本共识。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趋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阐述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单独设立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但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也明确了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因此,我们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首先要理清某项资产减值损失应按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还是按其他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  相似文献   

11.
《会计师》2013,(22)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了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或不能通过损益转回。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资产处置、计量模式转换等方法变相转回减值损失,使新准则堵塞企业利润操纵漏洞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几个例子对这些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CIA考讯     
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推行。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作了如下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并规定除存货的减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等八项减值适用与其相关的会计准则外,其余资产的减值都得按此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失妥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存在的问题,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下称新准则)。本文主要针对执行该准则的要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理解和使用。一、《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及特点1.新准则适用于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特别规定的减值处理,主要是指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可以转回,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由于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的情况。2.与现行制度相比,新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除特殊资产项目(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原会计制度和国…  相似文献   

15.
曾秀玲 《金卡工程》2009,13(3):199-199
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资产减值准则成为了企业财务与理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但是,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造成了何种影响,本文将从此处着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曾真 《中国外资》2011,(18):112-112
<正>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充分借鉴了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指明了中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与现行的2000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以下统称"旧制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初探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这条规定借鉴了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6月发布的IASNO.36——资产减值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年3月发布的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的规定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一步规范了资产减值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等相关内容。资产减值是重要的特殊会计业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资产减值的会计业务及纳税筹划,是企业一项重要业务。本文从资产减值的涉税处理与纳税筹划两个方面入手,用理论阐述和举例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新企业会计准则条件下资产减值中的纳税筹划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规定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的资产减值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防止个别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的精神,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即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变动及现实意义,对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