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蒋建业 《广东经济》2002,(12):22-24
“软壁垒”是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社会问题,是目前国际经贸交往的主要障碍,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很值得世界各国深入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对世贸组织挑战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和崛起,吸收外资量与日俱增,世界各国加大对印度的投资,但是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投资壁垒,阻碍外国直接投资的顺利进入,主要从印度存在的投资壁垒的现状及印度投资壁垒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印度的显性壁垒在逐渐减少,隐形壁垒在逐渐增加.各国可以通过完善投资法和建立投资调查保险制度等进一步应对印度投资壁垒,使世界各国在印度更好的投资,实现投资的便利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投资壁垒对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中的海外并购构成了巨大障碍。本文对目前各国所存在的新的典型海外并购投资壁垒中的国家安全审查壁垒、公共目的审查壁垒、主权财富基金壁垒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壁垒进行了逐一分析,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法与国内层面的两个视角,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学背景壁垒问题这一经济社会现象自古就存在,稍作追朔,既有军事上的运作、安全上的考虑,也有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到了近代,随着技术文明的到来,基于组织化运作和技术、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引发人们对技术经济壁垒问题的认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等导致社会交往的增多,引发人们对经贸交往、社会文化乃至行为心理壁垒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阐明国际环保壁垒问题的由来、含义和表现形式后,叙述了它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以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加以验证;着重指出,攻破环保壁垒的问题不单纯是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的任务,应该是众多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研究解决的任务,并提出建立抗环保壁垒联合体的主张和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6.
自然人流动是服务贸易的第四种模式,而各国间的自然人流动始终受到重重壁垒的限制;但是对自然人流动壁垒的测度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了一个双边自然人流量模型,并从自然人流量与代理变量相关性的角度,估计和推测出自然人流动成本,以测度中国与服务贸易伙伴国家(地区)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变动情况,弥补目前频度测量法主观性强的不足.文章发现中国入世以后,自然人流动壁垒在不同类型国家间呈现不同的减让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方面开放水平的显著提升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也说明了中国面临发达国家方面因持续关注国内公民福利而制定的日益严苛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发展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然人流动为近年来各国发展服务贸易所关注.虽然研究表明,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缓解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压力,实际中却存在发达国家限制外国自然人流入的高壁垒政策的矛盾现象,而未有研究对此现象加以解释.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利用probit模型,在澳大利亚生产率委员会研究小组对自然人流动壁垒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对一国自然人流动壁垒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一国自然人流动壁垒政策的选择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受到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并对中国自然人流动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概念上对区域间市场壁垒进行分类,将它分为经济性市场壁垒、行政性市场壁垒和法规性市场壁垒,然后归纳出转轨时期区域间市场壁垒的特征,接着分析转轨时期我国区域间市场壁垒的正负效应。最后进行管理对策分析。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于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战略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黎 《经济视角》2013,(10):54-58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经历了跃升式的发展,然而受全球经济形势,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影响,中国企业在跨越了贸易壁垒后,受阻于各国日益加强的投资壁垒,加之中国企业尚未对此做出充分准备,导致其海外投资面临重重困境。文章分析了中国企业遭遇到的美国、欧盟、俄罗斯和巴西设置的投资壁垒,总结了现阶段投资壁垒的类型,包括国家经济安全、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责任、市场准入和不公平竞争五种壁垒,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志刚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0-13,18
进入壁垒是新厂商进入特定产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它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入壁垒一般基于厂商的非对称优势壁垒(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或制度性壁垒(如政策、法律等)。但是,在高度市场化和宏观产业政策一定的条件下,非对称优势和制度性因素都无法真正成为阻碍厂商进入的壁垒。在消费者选择条件下,由品牌构筑起的进入壁垒将成为厂商竞争最重要的壁垒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中的舆论壁垒对出口国的伤害超过任何其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可使出口企业的产品完全失去市场,而且出口国往往"欲诉无门"。因此,我国应正确认识舆论壁垒,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迅速增加.投资活动所遭遇的东道国监管壁垒问题也日渐频繁。并成为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障碍。本文在传统的引力模型框架下,通过剔除可能影响投资流量的各类因素,对中国企业在不同国家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监管壁垒进行了量化,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剖析了引发东道国投资监管壁垒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增强中国企业投资目标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兼容性角度提出了缓解东道国投资监管壁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不会被替代,因此分析潜在企业进入产业的壁垒必须考虑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据此可将产业进入壁垒分为两类:同质性进入壁垒是阻碍潜在企业形成基本能力的因素;异质性壁垒是指阻碍行业内企业积累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企业间异质性的共性因素,同时也是流动壁垒。政府产业管制的取向是同时消除同质性和异质性进入壁垒,尤其是后者,这将有利于避免因产业过度进入而面临的限制进入和鼓励竞争的两难冲突。  相似文献   

14.
美国“337调查”历史及中国遭遇知识产权壁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假知识产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日渐凸显,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知识产权壁垒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整理了美国337调查的历史数据,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典型代表337调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造成中国成为337调查涉案国家首位局面的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从而为今后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不同层面应对知识产权壁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玉霞 《当代经济》2010,(15):82-84
蓝色壁垒是一种以保护蓝领工人权利和工作条件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国际贸易限制措施.这也是继绿色壁垒之后发达国家设置的又一个新的贸易壁垒.本文以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湖北省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劳工问题,提出要正确认识分析国际劳工标准的双重影响,积极应对蓝色壁垒对湖北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的出口限制.  相似文献   

16.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是完成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煤炭企业从低附加值产业链中游向高附加值产业链上下游转移的重要方法。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受到企业目前所在产业退出壁垒和企业转型目标产业进入壁垒的双重影响。通过静态平衡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强度与企业利润负相关,同时这种影响会随着壁垒强度的提高而减弱,得出需面临高退出壁垒的煤炭企业更倾于向高进入壁垒的产业链上游转产的分析结果,通过相关度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对实现“去产能”目标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属于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当前,军民融合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防建设发展模式,而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是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路径之一.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领域面临着诸多壁垒,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进入,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从进入和退出壁垒看我国工业中的过度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中出现的严重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度竞争是由于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造 成。从进入和退出两方面分析我国工业中的过度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纠正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措施,有利于促使过度 竞争向有效竞争转化。  相似文献   

19.
乌拉圭回合后,关税、配额等传统边界性贸易壁垒的使用受到挑战,而技术性的边界内贸易壁垒却倍受贸易保护主义的青睐。在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中,与风险相关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壁垒成为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杀手锏。它的出现和频繁使用给世界农产品和食品国际贸易带来巨大的损失,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化的障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SPS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贸易争端的模式和中国缓解SPS壁垒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产业组织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市场运作绩效较差等。本文从进入、退出壁垒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进入壁垒失效和退出壁垒过多,因此,应加强政府在进入、退出方面的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