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区分了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并使用多边双向贸易图刻画出这两种反倾销模式下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对不同贸易主体引致的贸易效应.经验研究证实: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对中美产生了显著不利的贸易调查效应,且美国多重起诉产生的贸易调查负效应更重;终裁期内美国对中国多重起诉征税比单一起诉征税给美国从中国进口造成更大的贸易破坏效应;并且,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单一起诉和多重起诉调查引致美国从非被诉国的进口转移;终裁期内美国对中国单一起诉征税造成了美国从非被诉国的进口转移,而美国反倾销多重起诉征税却阻碍了美国进口转移,这一结论支持了Irwin( 2005)的研究发现.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主要行业产品的反倾销预警信息中心,加强横向磋商以抑制美国的反倾销活动,实施出口产品贸易偏转和走出去投资战略.  相似文献   

2.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与争端的焦点.美国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已经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最多的国家,中美贸易关系成为当今政治与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系统分析了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的特征与强度,并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角度,重点分析美国“双反”调查对我国涉案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双反”调查对我国涉案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效应,同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是产生贸易转移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1990~2011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涉案产品的HS 8位编码数据,研究了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对中国相关涉案产品对美出口的影响。文章的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了中国对美涉案产品的出口,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特征;美国对华反倾销申诉导致了中国涉案产品出口对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具有持续性;以反倾销作为贸易平衡手段并不会改变中美贸易的长期失衡,由于美国对华反倾销降低了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产品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际上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有效性是当前有待检验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海关与全球反倾销案例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发现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使来自非指控对象国的涉案产品进口额显著增长,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贸易转移沿深度边际增加,表现为来自非指控对象国的涉案产品平均进口额增长显著。特别地,当案件只涉及单个指控对象国,反倾销税率较高,涉案产品竞争性较弱或非指控对象国市场份额较高时,贸易转移效应更大。因此,在实施对外反倾销措施时应高度重视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5.
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关系问题,运用GL指数和二元Logit模型研究发现,1995~2006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张力较大的20类涉案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美方处于较大的贸易逆差失衡压力,这些成为引发美国对华不断发起反倾销贸易摩擦的实质原因。并且,从经验上否定了反倾销密集程度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是,美中双边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且美国处于贸易逆差失衡的产品最容易招致美国对华反倾销行为。  相似文献   

6.
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对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的概念及基本含义进行了说明,并分别构建了两个Ber-trand寡占竞争模型对前三种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通过理论推导及分析表明,反倾销措施具有负的贸易破坏效应、正的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然后利用2002~2007年欧美国家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例8位和10位税则号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考察了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的存在和大小。结果表明,对华反倾销措施不仅导致了指控国从中国的涉案产品进口量减少,以及从韩国、印度等竞争国同类产品的进口量增加,而且促使中国涉案产品向第三方市场出口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国兵 《世界经济》2007,30(11):11-23
本文运用负二项计数模型,探究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有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失业率、从中国进口渗透率、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以及美国反倾销法变化;(2)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增加、从中国进口渗透率提高和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上升,会增加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而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增加,会降低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相比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渗透增加是对中国反倾销的最主要决定因素;美国反倾销法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国反倾销数量,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减小会对美反倾销行动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贸易在东亚的实践使该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事实:贸易流量呈现非线性增长,零部件贸易增长迅猛,东亚区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比较活跃,发展中国家之间(如东盟六国)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新"三角贸易"模式的中心地位。产品内贸易是解释这些新特征的钥匙。技术进步与贸易成本下降促进了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它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中国要进一步发展产品内贸易,并利用"干中学"效应,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型。同时可鼓励企业多从欧美等国进口零部件,缓解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从出口量和出口份额的角度用统计方法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出口转移效应,并对美国对华反倾销所产生的出口转移效应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研究的我国的38起反倾销案例中有27起存在出口转移效应,只有11起不存在,即大约71%的案件存在反倾销出口转移效应,并且这种出口转移效应在立案后第二年最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存在明显的出口贸易转移效应,它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0.
尽管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从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入手,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并就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将近年来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门化指数(TSC)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为了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必须从质量体系、监督机制、规模效应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经济救济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1997.3~2009.6中国反倾销案例涉案产品以及国内相关进口竞争性产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定量评估中国反倾销措施的经济救济效果。结果表明:虽然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但是中国反倾销措施仍然有效地抑制了对国外倾销产品的进口,即贸易救济效果显著;而强硬的反倾销措施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即反倾销措施对国内进口竞争性产业具有显著的救济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实施对外反倾销措施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认为中美两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本性原因。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亚太地区产业转移效应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中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美国比较优势的限制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应该主要从两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入手。  相似文献   

14.
用微观产业贸易流量数据和多重差分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出口贸易不仅具有显著的限制作用,而且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地区转移。欧盟、东盟及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在中美贸易冲突中成为替代美国市场的重要目的地,特别是东盟已经成为承接中国ICT产品出口贸易转移最多的地区。此外,中国通过提高部分受限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美国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亚ICT产业生产网络的构建与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从“雁行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客观因素的促进、政策层面的转变、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五个方面阐述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的原因,分析东亚ICT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为规模经济、要素差异、地理距离、资本技术差异、外商投资差额、国家平均关税水平等,并从技术效应、就业效应、产业转移效应、要素流动效应等方面对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险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迅速,但逆差额却逐年递增,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优势并不突出。相比之下,美国保险服务贸易虽然也是处于逆差状态,但其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质量远远高于中国。通过对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和对美国保险服务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态势。并从监管机制、产业政策、保险业务创新及扩大产业内贸易等多个方面提出竞争策略,为中国保险服务贸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已经成为中美贸易的主体,且中国对美出口不断扩大。本文以该类产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揭示中美的优势;运用产业内贸易调整指数,说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状况;运用产业内贸易失衡指数,指出该大类下对两国间贸易失衡起到推动和缓解作用的产品;借助于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间该大类贸易平衡状况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限制措施被频繁地采用。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美国频繁采取反倾销手段来阻碍中国产品的出口。基于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可知,文化差异会对行为产生影响,反倾销属于一种经济或法律行为,它的发动形成、磋商解决也与文化有关。中美两国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文章在分析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态度之后,进行反倾销博弈分析,对文化差异在反倾销中的影响进行论证。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归纳启示,并从文化视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霞 《北方经济》2011,(20):82-84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数据的整理计算,通过比较双边贸易量、双边贸易商品部门结构,运用两国进出口比率、产业内贸易指数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两国双边贸易差异性和互补性对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等矿产品上南非处于比较优势,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处于比较优势,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对于一些低附加值加工品,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20.
王晓慧 《新财经》2007,(10):70-71
美国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在全球贸易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中美贸易政策走向也许将成为全球贸易政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