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大城市郊区的小城镇,是农村要素聚集与中心城市要素扩散的重要承载.由于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各不同城镇之间成长水平差异较大.研究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成长动力机制,对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具有借鉴指导意义.小城镇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内部、外部各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城郊小城镇发展之路怎样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人员、化、资金、信息的交流,其主体流向因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周连地区的凝聚,即吸引周边的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城市聚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饱和时,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即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向外延伸扩散。其源动力是追求低成本之使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小城镇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小城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对深化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小城镇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最后,从增强城市意识、制定城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和有效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如何积极有序地推动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演化形成的新形态,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为强化特色小城镇产业创新发展的“蚁团效应”,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原理分析特色小城镇系统的资源、产业和人口的复杂性,以及系统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关系,剖析了特色小城镇复杂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多样性、聚集性、选择性、非线性、自组织性、适应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并将产业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化分为聚集、增长和优化三个阶段,以贵州为例,提出特色小城镇产业创新发展要明确产业要素分布、重视主体相互作用、整合要素聚力发展、科学研判产业发展阶段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秦聪  曹颖琦  孙海军 《科技和产业》2023,23(15):256-263
将要素流动与集中的现象考虑至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集聚力空间分异——优势区位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要素流动与集中在微观、宏观上的空间经济规律。得到微观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为:第一阶段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星状、带状结构,第二阶段为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团块状结构。将公主岭市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某位置的经济吸引力越大,其区位越优,越能吸引要素的集中,会带来更多的城市空间扩展。将模型进一步应用于宏观上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结构的形成,发现要素将沿着大城市-交通干道-小城市-支线-小城镇的次序依次集聚,要素集聚的速度和城市规模增长的速度依次递减,最终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李宝华  石茂君 《辽宁经济》2001,(2):27-27,34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的中心,是农村二,三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染,是整修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城多元化对于改变农村二元结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那么,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农村城镇化道路如何选择?这已是摆在全省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村研究的实践,认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现有建制上,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四点。  相似文献   

7.
兰州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开发研究》2002,(5):47-49
自 5 0年代以后 ,兰州城市化迅速发展 ,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作用、交流与渗透 ,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外围地区的社区形态 ,在传统的城市—乡村二元的基础上 ,出现了城乡要素逐渐过渡 ,城乡彼此相互作用、渗透 ,功能互补明显 ,性质上既不同于传统城市又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城乡边缘区。由此 ,兰州的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变为城市中心区—城乡边缘区—乡村的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从实践表明看,小城镇发展的真正内涵并不在于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规模成长和质量提高。小城镇建设必须注重规模效益、走集约化增长之路。 一、以人为本,确定小城镇建设适度的人口规模 人口要素的聚集是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平均规模只有6000多人,非农业人口3000多人。确定适度的人口规模,通过体制的改革和合理的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小城镇建设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集聚经济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直接体现出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本文通过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计算,发现成都市内部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在近几年有所发展,总体集聚效应呈上升趋势,但布局集聚经济略显微弱,工业总体集聚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城市从农村孕育、分离、对立开来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是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村城市化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病”本身就难以克服,何况我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普遍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道路,只能是自上而下地把城市的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承接这个转移的就是作为在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让农民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当…  相似文献   

11.
城镇是以集聚人口、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科技、金融、信息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亦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聚居的必然产物,一般泛指城关镇、建制镇及集镇。它上连城市,下接乡村,融合着城市和乡村的一些基本元素,既是县域经济要素流动聚合和产业集聚成长的空间载体,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发展农村经济对振兴县域和全省经济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县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够 对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小城镇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都市村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小城镇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大城市,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秩序,冲击了城市原有的利益格局,引发、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等现象中,带有过渡性质和自下而上制度创新特征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李锐 《特区经济》2014,(1):180-181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一种独特地域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关中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本文试图结合位序—等级规模、分布分形等分形理论,深入分析当前关中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并提出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从增强西安核心带动作用、完善城市规模等级、推动小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城市群网络等四方面,进一步增强关中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先声》2000,(1):4-4
小城镇辐射经济是以小城镇形制为载体,以小城镇主导产业为纽带,带动一定区域内经济的连片开发,具有产品生产或商贸流通相对集中、成本较低。总量较大、竞争力较强、群众参与广泛、地方特色浓厚等特点,通过发挥对经济。文化等的聚集和扩散双重功能,实现对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小城镇辐射经济是富民的关键,兴县的基础。山西的农村占了很大比重,农村的工业化纵向比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二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16.
王永宁  万颖 《乡镇经济》1999,(6):11-11,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表明,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可行性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这种结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割裂性、城乡不平等性、社会分工机械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以至出现城市工业品卖难和农民无力购买的难堪局面。它同我国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市场发育滞后有着直接关系。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李育红 《发展》2000,(11):37-38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不断分化,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就提出了乡村社会如何实现城市化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甘肃民族地区的实际,我们认为现有的大城市由于受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容纳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这就使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城镇化的首选目标。   一、发展小城镇的客观必然性   1.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小城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产权主体和交易主体的各种交易活动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越高,交易活动的范围就越…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为什么偏爱小城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我国城市化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政府导向型和干预性,其中,政府又特别偏爱小城镇,大力倡导走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并冠之以中国特色,上升到理论高度给予充分肯定。在改革之前,我国城市对农村是封闭的,只有城市人口的下放,农民是不充许自由进入城市居住生活的。改革中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一、发展小城镇的意义  1、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发展小城镇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桥头堡,农村市场建设的载体,发展农村经济的据点。  2、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以乡村为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工业品流向城市的纽带,是人员、商品、信息由农村向城市传递的必经通道。  3、是城市发展的辅助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通过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对于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二、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对经济增长点的分析  小城镇的功能主要着眼于经济建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小城镇主要是因为小城镇可以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一)集聚效应  所谓集聚效应是指由于集中而产生的外在经济效益。  1、规模效益:经济增长点原来就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投资容易取得规模效益,减低生产成本。  2、交易成本:在经济增长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聚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