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普遍现象.西藏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特殊行政区域,是否应当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本文在西藏应当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一前提假设下,探讨西藏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全国乃至西部地区相比,西藏工业发展相当落后.从劳动剩余经济发展的视角,通过回顾劳动剩余经济发展的模型,并考察西藏工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发现制约西藏工业发展的力量不是来自有效需求不足、农业部门发展滞后和企业无利润,而是投资不足.因此,西藏工业发展的路径应当是不断扩大投资,必须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工业发展结构,优化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0年,是西藏发展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西藏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发生最大的10年.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投资来看,这10年当中的投资比过去几十年的总量还多得多.但西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仍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市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以及人口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西藏内部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积极探讨西藏区域经济差异,合理调控差异,实现西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将对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就业结构一直呈现"一、三、二"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产业结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就业结构则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并衡量了二者的关联性,表明西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之间劳动力转移,形成各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作者视野所见,学术界尚无论及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章。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框架下,在分析西藏社会结构中导致社会不稳定风险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密切作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快递服务以其快捷性和专业化的服务,近几年在西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快递业本身的经济意义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文章运用SCP范式对西藏快递业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该行业在西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而区域中心镇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中心,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欠发达地区,以全面开花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推进西藏城乡一体化应该以区域中心镇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西藏80%的人口在农牧区,75%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而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滞后的经济状况,直接制约着西藏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探讨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试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相互统一而又相互制约的历史过程.发展方式不仅是决定一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长期形成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续,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必然.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文章阐述了西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解决的矛盾、突破经济发展式转变中的难点问题、转变路径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西藏产业结构由"三一二"型转变为"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西藏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更是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工业,而工业一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因此本文分析了西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防重地和生态重地,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极其不发达的地区.西藏大规模发展产业是绝对不可行的,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西藏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实现西藏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西藏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取向,主要是通过寻求社会思想共识来凝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合力,从而建设和实现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产业开发的重点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沿袭了传统的自然资源转换型战略的思路.但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并不能有效地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转变发展观念,实施生态环境资源转换型发展战略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论证了西藏实施生态环境资源转换型发展战略的现实性、必要性以及所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地位.当前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存在农牧民主体地位的缺失等一些问题,应通过农牧区经济发展来认识农牧民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主体作用,牢固的确立农牧民在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西藏农牧区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藏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国有企业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员工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西藏国有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全面调研所积累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了当前西藏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并提出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对西藏经济“十五”期间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藏经济在“十五”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的贸易成分也不断提高,这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藏经济的外向型特征不断凸现。这种凸现可能隐含着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就是西藏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具备了产业结构的  相似文献   

16.
认识西藏特点,就是要对西藏在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共性和个性有一个全面认识与把握.认识西藏特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重要条件.对于突显西藏优势、加快西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中央对西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西藏特殊的区情,在西藏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仍存在着标准财政支出因素考虑不全面,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小,均等化效果有限,补助系数不高,成本因素考虑不充分,西藏各地区人均净转移支付差异大,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均衡性效果差,缩小各地自有财力差距能力不强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并给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性质决定它在大学生成长中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内地高校主办西藏班是教育援藏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批大学生将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人才来源,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但关系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我国民族团结大业的未来。思想政治课在高校内地西藏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有一些什么作用,怎样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西藏是我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和自然地理都十分独特的一个民族自治地方,西藏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肩负着管理西藏地方社会公共事务,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都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作为西藏的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搞好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以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加强基础设置建设;实行区域联合发展战略;加强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例和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对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