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学领域,稳定政策一直充满争议。面对"政策制定者需要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吗"这样的关键问题,经济学家们的回答莫衷一是。一部分人认为,宏观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在各种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之下,政策调控能够起到"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正如前美联储主席威廉·麦克切尼·马丁所言:"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是在宴会正进行时拿走盛满酒的酒杯。"而另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宏观经济本来就是稳定的,政策调控不仅不能起到稳定作用,反而可能成为新的波动性来源,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把经济之车的方向盘转向不可预期之路上的高超政策司机,而是需要作为稳定物坐在后座上的政策乘客。"  相似文献   

4.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财政政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三年疫情冲击后,全球经济日益恢复,但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所带来的外部风险与挑战仍然存在,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加速经济恢复提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应加强财政政策与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复苏提供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5.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岑磊  谷慎 《财政研究》2016,(4):26-38
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企业家、零售商、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是福利增进的,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供给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潜在冲突,在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来稳定房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其最优配合策略是货币政策当局负责维护物价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当局负责维护金融稳定。基于此,本文提出明确宏观审慎政策当局及其权限,确保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不同部门作出,以及成立政策协调配合委员会等建议,以实现两政策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5年1季度至2021年2季度数据,从金融稳定来源出发,选取13个基础指标构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进一步运用SV-TVP-VAR模型研究内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冲击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稳定运行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振荡的变化特征且3个阶段性特征明显,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下探至最低点。从溢出效应看,内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均会产生相互溢出,但输入效应大于输出效应。从冲击效果看,内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均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冲击,但存在冲击强度、影响时滞方面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家庭住房抵押借款摩擦和银行贷款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异质性冲击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银行风险溢价及杠杆率显著上升,进而加剧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为降低房价波动及维护金融稳定,选取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实验,结果表明,在住房需求冲击下,金融管理部门应选取贷款价值比政策,且应对房贷积极调控,而对房价进行中性调控。在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率冲击、房地产部门生产率冲击及跨期偏好冲击下,应选取资本充足率政策,但对房贷和房价调控力度的把握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厘清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管理部门如何选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稳定房价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两期开放经济模型,本文得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联动性的结论,并利用1997—2020年53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基于逆倾向得分回归检验了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并降低资产价格联动性,在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外汇储备更多的经济体,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更好。此外,使用包含强度信息的LTV工具的估算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在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减轻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前全球变暖的压力,各国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不断推进碳交易和碳税等碳减排措施落地。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采用DSGE模型分析实施碳交易和碳税等不同低碳政策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结论有:从短期来看,碳交易和碳税在消费、产出、投资和劳动上的冲击呈现一致性,但仅实施碳交易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冲击和对污染排放存量的负向冲击均高于仅实施碳税政策的冲击效果;从长期来看,实施碳交易政策在抑制社会污染排放量和督促企业做出减排努力方面的效果强于仅实施碳税政策在此两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迪  张楚然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2,505(7):57-75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分析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不同政策的选择和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政策的作用范围不同,不同政策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住房需求和信贷供给,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和产出;而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逆周期LTV政策和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政策在应对房价波动导致的金融稳定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外生冲击的来源会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协调——当经济波动来源于需求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当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3.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关系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国内金融市场特点,通过构建包含家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政府部门的五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各部门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目标和约束,模拟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对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和生产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关部门通过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经营的货币和财政措施可同向互补,央行采取的直接货币投入冲击效应较定向降准效果更显著,而财政贴息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周期则相对较长。本文建议不断优化政策,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信贷动力,有针对性地增加政策储备,有效释放政策红利,同时把握好政策支持和市场稳定之间的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以及油价粮价大幅上涨、剧烈波动的冲击下,全球出现经济放缓与高通胀共存的局面,可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面对窘迫境地,美国优先选择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稳定被视为重中之重;与之相反,欧洲则将控制通胀放在首位;而同样受到困扰的中国选择了“一保一控”的平衡政策。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成为当下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郭楚 《广东财政》2001,(4):21-22
朱Ron基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实行稳健的贷币政策,灵活运用贷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护人民币币值和汇率基本稳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地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稳定经济和金融的效应差异以及福利差异.研究有以下发现:一是相较于单一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具有更好的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下不同货币政策在应对货币冲击时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渠道与效应存在显著区别,价格型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数量型货币政策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但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隐患;三是"双支柱"政策协调搭配能够有效增加社会福利,其中价格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时社会福利损失最小.上述发现意味着"双支柱"框架的调控效果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因此,现阶段央行应进一步厘清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作用机理,以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的运营冯润祥,乔洪文金融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央银行为了保证金融政策运营的正确,就要根据自己对经济金融形势做出的分析、判断,来实施金融政策。金融政策的目标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它的任务是“稳定货币”和“维...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时变参数模型实证测度了宏观经济冲击下我国财政政策反应函数的结构性变化,并推导财政政策在系统性或可预期性方面的优化空间。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动态结构变化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对经济产出冲击的系统响应机制有所弱化,这意味着财政政策逐渐偏离规则型政策导向。随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产出与政策变量冲击的敏感度大幅降低,政策的系统性响应及自动稳定器作用进一步边际减弱。笔者提出,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到适当拓展:基于实证依据统筹制定规则,增强财政政策的系统性;提升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可预期性,降低政策对于市场主体的不确定性,由此加强财政自动稳定效应的逆周期影响范围及力度。此外,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机理的潜在结构性变化,从多维度考虑货币存量的宏微观状态及其动态影响的变化路径,优化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吉林金融研究》2010,(4):71-73
民生是国民经济发展之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决策,收到良好成效。为了解金融支持民生领域发展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组织开展了有关调查。调查显示,2009年,金融部门支持民生领域发展力度明显加强,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政府、财政、银行乃至有关企业、个人密切配合,畅通信息渠道,提供贷款支撑,完善相关政策,以更好体现中央政策效果,更好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