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印 《宁波通讯》2013,(3):68-6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  相似文献   

2.
刘振威 《魅力中国》2014,(2):324-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九十多年的艰辛奋斗、探索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锤炼得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三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选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坚定“三个自信”是执政党实现伟大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现实保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正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对于今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付霞 《发展》2011,(6):82-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发展道路.从总体上看,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特色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道路的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郑重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五形态”理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性,存在逻辑困境.其实,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本质上属于抽象共性的归纳,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仅限于“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一般性逻辑规定,并不否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才是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的理论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创新发展,开辟了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自信恰恰源于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辩证的发展战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战略,是尊重:规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应当在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系和比较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在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在真理与价值的内在统一中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江再国 《宁波通讯》2012,(17):56-58
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他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的产物,它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深得人们拥护。他提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通过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用事实说话。邓小平的论述告诉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必由之路.只有对中国模式不断探索、认识和实践,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的成就,不仅证明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体制模式、“互联网民主+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模式的力量,而且还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模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成熟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4.
姜占新 《中国经贸》2012,(24):100-100
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把握“一面旗帜”、坚持“两不走”、实现“三统一”、实践“四制度”、解决“五不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其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共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彰显了实践的第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彰显了实践的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去指导新实践、开拓新境界,彰显了实践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指出,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全面推进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向了前进。概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90多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的提炼和总结,可以用"四个一"来加以明确表征,即"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一套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重大创新点是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时代主题的内在规律.时代主题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破解时代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并使社会实践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完善,无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源性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渊源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还有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中华文化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体现.另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化因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2007,(12):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说,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两大任务——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别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胡锦涛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道路上表现出许多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也就是中国特色之自觉.本文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之自觉的成因、理论基础、表征以及基本经验四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可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