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西方经济学最基础的设定,"经济人"假定人性自利,不得不承认,这的确也符合事实,但有一个基本现实让经济人的概念头疼得很,那就是:尽管每个人都在自利,甚至还越境自私,但很少有人活得自我,更绝少有人活出自我。为什么自利的人却不能活出自我呢?答案可能很意外,那就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君子",都有一股"君子瘾"。有朋友——特别是那些性情直率的——可能立即要表示不屑:"什么啊,我整日里想的都是‘吃穿’二字,甚至是吃喝玩乐,做什么‘君子’?打死也没想过!"  相似文献   

2.
李文森 《金融纵横》2002,(12):16-18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假定之一。所谓“经济人”假定,就是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利已主义者,说人是自私的、是趋利的。自主参与市场活动的各类经济实体,特别是企业,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它们在市场活动中总是期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研究》2011,(10):79-79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台州分行王燕萍2011年9月15日来稿指出,由于商业银行的“经济人”属性,在博弈当中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进行成本收益比较而决定是否守信的。同样在现实当中,之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不诚信,是因为不诚信的低成本和维持诚信的高成本。因此,  相似文献   

4.
收入管理型也称为“统治型”征管模式。这一模式是从政府是统治者。而人民是被统治者。因此,人民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公共管理理念来的。该模式的假定前提就是:纳税人都是“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偷漏税收动机。就是说,假定每个人都是要偷逃税收的,为此,政府必须强化征管,否则会带来税收损失。早期西方在税收上比较流行的“暴力论”、“掠夺论”都是收入管理型模式的理论反映。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即谈好处大家趋之若骛,谈风险大家避而远之。实际这都是人作为“经济人”的本能表现。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经济人”实现趋利必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思考金融危机与经营模式的关系,探讨危机中分业和混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朴素的人性指人有善恶之分。原始社会崇尚君子学说把人类均看成是从善的。在中国,把神仙当成是最美好的象征,有女娲、禹舜等传说,在西方,早期的《圣经》也劝人为善,进入初级社会后,人们对人性的观点有所改变,出现了商纣炮烙、秦朝暴政等人性从恶的描述,但是很多人仍然向征善,向往仁政,如孔孟之道的“仁、义、礼、智、信”,《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镜花缘》中君子国的描绘等,但这种仁政往往是不奏效的,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国家、军队、武器、刑律,以后《圣经》也把原来劝人为善的戒律改为要向“主”多进贡才能洗脱罪孽,才能上天堂,所以本人的观点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姑且不称其为恶,但起码不是君子,而是经济人,国家、法律、都是制约从恶,导人为善,但由于传统化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法律基点还没有从经济人的基点出发,利用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手段去引导与制约人们为善,所以取得的效果很差,如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之前,会计工作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规范,因为那时是“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要求每个人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会计法规中的人性法则就是认为人是善的,实行的是会计仁政,很少有什么处罚之类的内容,会计法律并没有多少用处,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搞了改革开放,企业法人和自然都有了经济利益,成了经济人,懂得去追逐自已的经济利益,但是,当时私人经济还未大力发展,企业利润还是大部分上交国家,职工的收入也还是很少,所以对人性的看法是:已注意到的经济人存在,但还是认为人的主流是善的,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人性观,体现在《会计法》中,就是规定了一整套统一的科目体系和设帐。建帐和做帐规定,而没有或很少从经济人的观点出发来规避会计犯罪,1993年修改的《会计法》虽认识到经济人的本性,但仍不知道如何去防范、惩治会计犯罪,虽然订了很多约束条款,实际上仍无一能够执行,结果会计犯罪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三种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人立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早已看出追利求富是人的自然本性。而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开始,也将理论建立在“经济人”这一基本假定上,强调经济人行为的“自利”动机。审计服务质量取决于以下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事务所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二是注册会计师报告事情真相的意愿(DeAngelo,1982)。其中,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受制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程序、审计技术与方法;所付出的努力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职业谨慎;注册会计师是否愿意报告真相则有赖于独立性、社会责任意识。从实证…  相似文献   

8.
《吉林金融研究》2006,(12):11-12
本文所谓农村经济人(以下简称经济人),是指由一人或多人自愿合作形成的农副产品购销人或团伙。为了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支付结算工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前往吉林市乌拉街满族自治镇,对该镇经济人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典型性调查研究,结论为在当前经济人农副产品购销活动中,需要在农村乡镇金融机构问大力开发、发展跨行支取现金“一卡通”支付结算工具和渠道。  相似文献   

9.
5月中旬笔者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会议,以“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为题,许多学者就经济学科的基础假定和分析方法的范式转变展开切磋。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氛围里,你不难想见,这类有价值的讨论必定是热烈而又发散的。与会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是现实世界里的人如何才能达到“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高度,始终一贯地极大化其自利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08年,有—个幽灵在全球飘荡,那就是“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几乎每个国家新公布的CPI数字都在不断地刷新上月数据,创下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的新高。这点在亚洲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把握好分寸     
俗语说:“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一句话叫人跳”,看似很平常的话,可话中蕴涵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事说话方面要有理、有节、有度。简而言之就是要把握好分寸。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以下简称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假设前提。它认为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具有利己的本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承认自私和利己性是人的本性。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将它作为经济理论大厦的根基。其科学性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3.
与自己竞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了竞争的旋涡。于是,在原本安逸的生活中就难免会增添一些苦涩,甚至是烦恼。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要生存必须去寻找市场,而市场必然有竞争,竞争的结局就是优胜劣汰,甚至还会有谁都不会愿意看到的“你死我活”。可以说,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都会努力把自己的才智发挥到极限,每天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每一寸进步——这就是竞争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游戏人生     
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一点点长大的.大家都玩过一种游戏叫“捉迷藏”,有的孩子很会藏匿自己,让其他小伙伴找不到.如果把这种游戏演绎成成人版的人生,你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一生“藏匿”起来.“我不想让别人干扰我的生活 ” 、 “我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我不想打扰别人”,这些想法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心里常常冒出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何谓某些人发财秘诀?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借贷不还,而众多借贷不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情地吞噬银行的信贷资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证券期货》2009,(7):31-31
2009年对于炒汇市场和期权市场的个人交易者来说是一个蕴涵着巨大投资机会的一年。 根据每个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交易什么”和“如何交易”这两个问题对不同的交易者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哪里才能掌握到两个市场的投资策略”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参加2009年8月2日至4日moneyshow.com公司在拉斯维加斯凯撒王宫大酒店举行的炒汇与期权投资论坛。  相似文献   

17.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以组织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 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从而达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我们农业银行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摆在每一个现代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层次上说,信用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无信不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一个人失去信用就意味着与之交往的人将面临不可预测的道德风险。从经济活动层面上说:企业信用行为的表现主要集中五个方面:一是签约积极履约消极;二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三是企业披露虚假业绩;四是不实信息广告;五是知识产权随意遭受侵害。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谈关于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重建个人信用的一些的看法。一、信用缺失的原因由于信用缺失最终可以归结为是由于人选择失信的行为,所以本文是从个人的信用缺失角度分析。首先,本文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假设,即市场参与者都是自私或自利的,总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理性的经济人把守信和失信看成一种经济行为,不仅仅是思想觉悟问题。在这个前提下,经济人行为决策的标准就浓缩为两个:成本和收益。行为主体选择守信还是失信就通过做成本收益比较的结果而判断。下面就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做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已有的研究结论可知,守信和失信都能带来一定的成本和收益。成本...  相似文献   

19.
张丽华  许娜娜 《上海会计》2011,(5):58-59,45
有审计职业评论者认为,审计师总是以一种自利的方式来进行审计工作。对于这种审计自利性批评,学术界有人认为自利性使审计师不能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来保证审计质量的公允性。也有人认为可以利用审计师的自利性,结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来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文章分析了审计职业自利性批判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并向读者展示了审计职业界对审计自利性批判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银行公司治理得以运行和完善,正是缘于各行为主体为寻求自利而进行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是正和博弈,即一荣俱荣。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银行的经营将更多地受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其经营行为必须走向市场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过程,就是包括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得以逐步明确的过程,也是各行为主体间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银行公司治理既为利益相关者参与银行管理提供了渠道,也推进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本身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