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振涛 《金融评论》2012,(2):104-114,126
虽然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与完善,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潮与危机,但其证券监管制度体系及特点,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监管为研究对象,力求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维度揭示出近代证券市场监管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持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不止的一个议题。在纪念特区创办20周年之际,由白天主编、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新自写序、海天出版社出版、汇集了深圳社会科学精央智慧的《走向现代化》一书,从全新的视解出发,通过对深圳经济特区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创办、发展的实践回顾与总结,把持区的地位与作用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视野中,作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政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刑事诉讼法根据该决定做出了相应修改,并重新公布.这是时隔15年后刑诉法迎来的第二次大修改。法学界在持续关注新刑事诉讼法问题的同时,就律师辩护、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取保候审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一些旨在推动中国刑事立法的新思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不仅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象征,也是体现人权的一种表现泰文针对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争款着手,分析条款的讲步性和不足,从而讲一击务新知和展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詹其柽 《发展研究》2007,(2):133-133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海关所涉及的事务极广,以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为核心,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序言,第2页),因此对近代中国社  相似文献   

6.
孙建党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301-F0003
学界多从经营史方面研究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状况,而《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一书则是从文化视角研究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动因,展示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风采,视角独特,史料翔实,结构合理,创新性强,不仅拓宽了经济史研究的领域,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盛斌  关永强 《经济纵横》2012,(10):107-109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由梁华博士撰写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一书深入研究了近代史中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丰富和深化了近代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资企业"挤出效应"的认识。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扩展:一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继续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中关键变量的实际效应,揭示其政策含义。二是以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与理论总结,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与研究。三是利用典型地区或行业部门的案例,详尽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近代经济史研究,有系统、有特色、有传承,重头就是多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史》。几十年来,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先后出版了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  相似文献   

9.
刘永祥著<金城银行--中国近代民营银行的个案研究>(以下简称<金城银行>),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作为中国近代民营银行个案的第一本研究专著,试图在整幅近代金融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坐标图中重绘金城银行的历史轨迹,并给予这种历史轨迹以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海关贸易报告和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为基本史料,对福州近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从制度变迁的新视角探讨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兴衰缘由.本文认为茶叶贸易的兴衰应该从制度变迁方面去寻找,其它因素只是作为外部原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李伯重教授的著作《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已于201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这本厚达619页的巨著中,作者完成了一项令人生畏的工作,或者,如后记中所言,"不可能的使命"。当然,对于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国富论》,不仅是近代学者了解外国经济学说的窗口,也是他们反思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参照物。本文通过对《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早期、中期和末期发展演进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经济学汉语表述术语的使用与规范、中外经济思想的解读和比较以及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相互结合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认为《国富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推动了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早期形塑,促进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逐步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孕育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学科。本文研究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科学化转型具有重要启发,也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理解。对于辩证看待、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思想,明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化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这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重要变革上,而且也体现在政府的政策与应对能力上,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治理观念与政策走向。尤其在沿海地区,这种状况表现特别突出,亦颇具代表性。王日根教授的新著《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题成果,纳入陈支平主编《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对这一问题展示了其新颖的视角与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对《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学习体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1)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是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历史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并全面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旅游业之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二者间的互动机制却有待学界进一步明确和深化1。近读高玉玲博士所著之《滨海型城市青岛旅游业的演进(1898-2000)》一书(该书作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第四十一种,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滨海》),借青岛旅游演进历史的研究,就这一问题有了精彩的论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乃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公元3-6世纪,中原陷于战乱,兵燹连绵,而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的南方地区,经济开发成就瞩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亦由此肇始.长江下游地区,王畿之所在,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富庶,学术界的目光,多聚焦于此,且成绩斐然;而对于素有“西陕”之称,京师屏蔽的中游地区,研究则相对薄弱.方高峰博士的专著《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陈支平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丛书之一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版),以区域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国家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二重证据法,将传世文献与考古研究成果相结合,深入细致地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等学术热点.勾稽史料,探赜幽隐,筚路蓝缕之功,适足以填补学术研究之空白.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国情之一,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认可,但鲜有量化分析辅以验证。论文基于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估测数据的整理与校准,有机结合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指标,在1933年与1931—1936年短时序数据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希冀能够加深理解二元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30年代上半叶二元经济特性明显,部门间工资差距甚大,且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收入差距大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不足,呈现出不成熟、非独立的发展形态。由此,20世纪30年代二元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不平衡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两个方面,且两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