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不仅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与信贷风险,还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主要有四种经典模式:即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民营中小银行模式"、"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地区性中小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这四种模式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途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当然,要想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还需从法律壁垒、财税政策、运作成本、外部环境等方面多加谋划。  相似文献   

2.
张艳华  孙长学 《经济师》2011,(1):58-59,6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文章概述了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变动趋势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主要特点,进而分析研究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效应问题,并就积极应对这一问题,以加快农村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在农村生产发展中分离和产生、又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壮大和发展起来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了德国、沙皇俄国的合作社,后来经过列宁的改造,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远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领导和组织了合作社运动,开始发展了合作社;全国解放后,随着农村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带来了供销、信用合作,从农民集资入股办供销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农村市场的流通主体。在发展中,虽然经历了两次合并(一九五八年、一九六六年国合合并)、一次下放(一九五八年对农村供销社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近年来又有一种“另起炉灶论”,但终究没有取  相似文献   

4.
农业工业化,即农村城镇化或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它是发展农业、改变农村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文章仅从社会转型期的体制层面剖析农业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一时期国家应对农业工业化的政策供给。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概念、背景、现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各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剖析,进而指出,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农民在金融上的互助,商业信贷和保险就很难在农村生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将受阻.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是中国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民间小额信贷扶贫组织。它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证明了农民资金互助是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融资困难、解决农民贷款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分析它的运作模式对解决中国农村资金困难发展农村经济不无重大的现实意义。濮阳助贷社借鉴和发展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现已由贫穷迈向小康、富裕的趋势,创造性地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广大农民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足原理"深刻揭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的互助合作养老角色,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却存在主体长期缺位或错位等诸多功能问题,这需要从重塑和保障成员生存发展权、实现实质正义的理念出发,通过法律机制培育适格主体、坚持适度的资金筹集原则、实现弱势群体保护、注重制度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演变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户贷款难 ,根源在于现行的农村信贷制度在整体上不适应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广大农户的要求。考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信贷制度的商业化倾向愈来愈明显 ,这反映了制度设计者的主观愿望 ,但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现状。对于我国农村信贷制度 ,最根本的应当考虑广大农户的需求。中国的农户总体上还是属于“道义小农”的范畴 ,与此相适应 ,应该给他们提供互助合作的信贷制度 ,而不应该是“赢利性”的商业信贷制度。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福建农村社会与佃农抗租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绪言 明末清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开展了佃农反抗地主的抗租运动。这是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抗租斗争是和佃农商品生产有密切关系的。 万历《泉州府志》卷三“风俗”的记载,表明了明代末期福建地区佃农抗租的特点:“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至有豫相约言,不许输租巨室者。”但这25个字,还只是描述了佃农商品生产与抗租斗争之间的联系,很少能说明当时泉州府农村社会的实况。 本文拟从明末以后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特殊性,对佃农抗租斗争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下面,我所要分析的对象,不是作为起义的抗租,而是经常性、非暴力性的抗租。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民自愿联合形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加上"新型"是表示经我国银监会批准且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合法组织,属于正规金融范畴。它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一起构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走过了步履蹒跚的生长期,医学独立实验室这种新兴的商业组织,正成为体外诊断市场中快速发展的新兴商业体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在艰难地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但当时的美国却充满了动荡和喧嚣,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就是在这个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风起云涌,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不断地进行重构。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一种新兴的组织——医学独立实验室在美国出现。这种医学独立实验室以提供公正的第三方检验为主业,其不附属于某一特定医院或诊所,却具有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是抗战前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以1930—1936年的对外贸易为考察对象,研究了这一时期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即平稳发展阶段、艰难发展阶段和恢复好转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形成的原因以及抗战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的外贸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为其后的拓展开辟了道路,但还没有完全转入现代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从人口转变角度审视和分析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提出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一个独特的阶段,即低生育稳定期。分析了低生育稳定期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时期问题复杂,趋向明朗,是主要矛盾转换期和生育政策调整期。还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转换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四个阶段以及"新村运动"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农村间差距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期间所采取的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民培训政策。最后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所能借鉴的经验,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1992年1月,原民政部在全国公布实施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7年全国有55.79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养老金支出3.37亿元,可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推行。1997年7月,国务院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清理整顿已有业务,停开新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2002年,十六大决定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们对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马五店村进行了重点调查。该村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互助合作,发展特色经济(贝母),使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我们认为,马五店村的成功做法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再发展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时期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由韩国政府发起和推进的,旨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经过四十年发展,韩国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韩国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韩国政府在运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以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灾后救助,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等多种形式给予财政支持,这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支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丽韫 《铜陵学院学报》2012,(5):125-126,129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和社会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劳动就业方面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问题。文章主要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指出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呼吁政府、社会、企业及高校对这一社会现象应高度重视,并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以期最终实现农村女性在就业中的平等待遇。  相似文献   

19.
李恒 《经济经纬》2006,(5):109-112
结构性增长强调的是产业效率差异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的结构溢出,这提供了评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绩效的有益思路。笔者通过分析中国改革以来结构转换中增长与就业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结构性增长的框架下评价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绩效,认为过于强调优势劳动投入的结构转换方式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前一时期出现的“民工荒”正具有对这一矛盾的纠正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一、锡山市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实践回顾锡山市农村发展的实践,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再步入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当时的县委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支持农民兴工办厂,使一大批农机修造、生活服务、砖瓦水泥、五金配件、塑料制品等企业破土而出,并逐步闯过了生存关,取得了发展权、农村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65、1970年的21.5%和35.1%,上升到1978年的67.2%,农村经济结构开始改变.这一时期,实行的是“高积累、低分配”政策,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元,只能说是对现代化的憧憬阶段.(2)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连续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