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从贫困缓解论、贫困加剧论以及不确定论三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分析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和改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收入维度上对农村贫困具有一定减缓作用,但同时,受农村劳动力过量流失的影响,外出务工在农户生活照料及社会保障等多维贫困上并未表现出显著作用,甚至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把握好劳动力外出之度,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实现多维脱贫、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2.
人民网报道: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周利兵 《商》2014,(2):254-254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然而,近几年来,“民工潮”慢慢演变成“民工荒”。特别是2007年以来,“民工荒”一词在网络、电视等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之“民工荒”现象也随之进入大家的关注当中。本文试图分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流动改变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养老行为和方式,对留守老人的健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搜集的外出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老人的配对数据,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和外出子女所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赡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留守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但留守老人对于来自子女的精神支持的反应却十分敏感.针对目前外出务工子女经济养老效率不高、精神赡养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鄂州市农村土地“托管”想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土地”托管”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农民,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将自己原按政策规定分配的土地委托本地亲友或外来人员经营承包,并由其代缴农村一切税费的行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摆脱了土地的羁绊,纷纷外出务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使其在产业上呈现了“退一进二闯三”的职业分化趋势.据统计,鄂州市34.28万人的农村劳动力中,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  相似文献   

6.
一、农民工子女的“边际人格”是怎样形成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经占到了农村劳动力的30%。这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约2500万,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岁至14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总数已经达到2000万。然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项针对中国流动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9.3%。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孩子还在上一二年级。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有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初以来,我国福建、广东、山东等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荒”,这是继我国近二十年“民工潮”之后首次出现的“反民工潮”现象。如同看待“民工潮”一样,社会各界对“民工荒”也是褒贬不一,有为之喝彩的,有为之担忧的。笔者认为,无论昔日的“民工潮”,还是今日的“民工荒”,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 一、“民工荒”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结果 不管农民离开土地来到繁华的城市,还是农民离开城市回到农村,都是  相似文献   

8.
《商》2015,(21):87-88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在对返乡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村劳动力政治参与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会影响返乡农村劳动力的政治参与行为。具体来看,曾就职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返乡劳动力政治参与意愿较非国家单位的高,雇主较雇员的高,但外出时间越长,返乡劳动力脱离农村事务越久,其政治参与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9.
胡鹏 《致富时代》2011,(5):35-35
农村劳动力流动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已经产生,但是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并且日渐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则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但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的同时,部分外出劳动力放弃了外出生活,返回家乡。那么,这部分外出劳动力的为什么会回流,怎么样积极引导和处理回流劳动力,将是实施“十二五”规划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江西调查样本数据,构建了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就业决策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自身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务工平均月收入、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以及是否希望在务工地购房等,对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存在重要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耕地面积变量;农村外出劳动力外出务工心理收益因素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打工地社会状况满意度综合指数变量;另外,返乡就业政策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内地桌些地方逐渐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本文结合“民工荒”产生的背景.首先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然后从各方面揭示本轮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民工荒”的局部性、结构性、短期性特征仍占主导。“民工荒”是劳动力供需面改变、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着力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稳步优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同步解决“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建有效的家庭禀赋框架和指标是研究农户贫困和农村家庭综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研究选取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为样本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建立农户家庭属性和成员个体特征数据相链接的数据库。运用该数据库,构建农户家庭禀赋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和剖析不同流动状况的农户家庭禀赋差异。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的配置结构差异明显,人口流动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值。成员中有回流劳动力的家庭,其家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值就要明显高于家庭成员都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家庭,而又稍低于家庭成员有在外务工而没有回流者的家庭。就家庭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状况而言,有回流劳动力家庭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有成员正在外务工的家庭,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家庭最低。  相似文献   

14.
哈继铭 《新财富》2010,(4):28-28
自2006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了“民工荒”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这一现象暂时消失,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媒体再次广泛报道“用工荒”。2010年春节之后情况略有缓解,但仍比往年严重。目前,“民工荒”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仍是区域性的,缺工最突出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的加工贸易出口业;愿意外出务工的民工数较往年下降;在外出民工中,去往中西部占比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5.
成本收益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双 《商场现代化》2010,(5):148-149
自"民工荒"现象产生以来,众多学者分别从农民工素质、结构、社会保障等不同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展开研究,本文则从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来对"民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民工荒"现象的产生是务工成本过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西南部的四川地区尤为明显。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应,也带来了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如何使这些土地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成为了四川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合理的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失后闲置土地的流转方式,这就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科研机构一起努力共同实现农村闲置土地的合理流转,最终实现四川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云南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问卷调查,分别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方面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男性、家庭劳动力数量多、会汉语的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更容易选择外出流动;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外出流动时最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在外出流向上绝大多数都局限于省内流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浅析,它们分别是:收入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惟一起因;农民工必然会对输入地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冲击;“民工荒”现象说明农民工供不应求;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漠视、推延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福建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会对农民外出务工行为产生"就业枷锁"效应。研究发现,新农合制度改变了外出农民就业地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建议我国医疗保险系统按照"城乡一体化"思想进行制度整合,建立具有综合性和可携带性的医疗保障系统,促使新农合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政策功能,使农民在城乡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享受到切实的社会福利保障。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劳动力群体。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十二五”时期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以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形式进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