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运用门槛回归和潜在产出法分别改进了基于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基于改进前后的模型并利用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的回弹效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考虑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得出的回弹效应更精确;由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呈上升趋势,广义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表现出剧烈波动的特征。认为政府应逐步建立回弹效应监控体系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2.
冯烽  叶阿忠 《财经研究》2012,(9):123-133
针对现有文献测算回弹效应普遍忽略技术溢出效应的缺憾,文章构建了三要素经济增长的空间误差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回弹效应的估算方法,并利用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技术溢出视角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能源回弹效应显著存在,中、西部的平均回弹效应明显高于东部,全国的平均回弹效应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注意降低单位GDP能耗可能出现的回弹效应,把提高能源效率与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结合起来以实现既定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栩  张格 《当代经济》2016,(34):107-109
能源的回弹效应能够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能源的消耗.本文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于产业面板数据估算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运用2009--2015年主要产业数据实证对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回弹效应因产业而异,2009--2015年第一产业能源回弹效应较小,其它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回弹效应.最后,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等能源消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引致的宏观能源回弹效应影响广泛但相关研究不足,本文使用多部门增长核算法和LMDI指数分解法,分别对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构建估算模型,进而估算我国2005年—2019年含6个细分部门的整体经济和含18个细分部门的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显示,在整体经济和工业层面,技术进步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在研究期内一直存在,结构变化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仅在部分年份存在。近年来,工业结构变化呈现如下趋势:即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有促进能耗强度下降。本文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能源效率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节能低效陷阱"及能源回弹效应曲线,认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强弱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及所处的经济阶段紧密相关: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导致显著的能源回弹效应,技术进步节约能耗的作用会被削弱,处于"节能低效陷阱"之中。文章构建了基于LMDI方法的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框架,对我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有比较显著的能源回弹效应,回弹指数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处于能源回弹的Ⅱ阶段。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我国亟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来从根本上抑制能源回弹效应,最终达到高效节能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术进步的效用结果和完整体现。本文引入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概念,以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构建经济增长中资本规模、劳动力规模和总体技术进步三因素贡献的分解模型,并利用中国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规模增长,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不大,技术进步贡献不小。技术进步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微小。  相似文献   

7.
聂艳晖 《技术经济》2006,25(12):49-51100
技术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本文以索洛-纳尔逊同期模型为基础,试图建立包含资本、劳动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而对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对宁夏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可分为以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增加所引起的外延增长部分(粗放型增长)和由技术进步所引致的内涵增长部分(集约型增长)。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大多都在50%~80%,我国东部的一些发达省市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也达到了30%~50%。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宁夏近20年来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5%,发展势头令人振奋。那么,技术进步在宁夏经济增长中究竟有多大贡献?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和检验技术进步对宁夏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06,32(6):98-109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改进的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基础上,构建衡量与资本和劳动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式技术进步要素模型;并利用1985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征,同时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物质资本深化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带来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 contribution and its stag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1952–2005 and 1978–2005 in China. GMM and OLS tests show that the robustness and significance level of the institution, the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s contributions are much higher than other factors, and 70% of economic growth is boosted by the capital and the labor input. Factor contribution decomposition and TFP growth indicate trade has the most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The state space model finds that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inance, trade and institu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periods. Namely, factor contribution do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的综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均会带来东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索洛余值法并建立我国装备制造业生产函数模型,对1999-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因素在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中日显重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单纯依赖于资本并不能取得长足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大量外资与我国充足劳动力的完美结合,使得我国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区1990—2009年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得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5个代表性省市在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起初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而技术进步的波动性却很大,之后技术进步水平逐步趋于稳定,并基本维持在对经济增长贡献70%左右的水平。充分说明在这5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从影响传导机制、非线性特质角度探究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要素配置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作用于经济韧性的重要机制;(3)门槛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及其子维度与经济调整适应能力不存在非线性作用关系,但与经济创新转型能力具有非线性关系。因此,要合理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发挥技术进步偏向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作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以技术创新、理念革新与机制鼎新抵御潜在风险,增强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6.
袭著燕  马春华  李星洲 《技术经济》2011,30(11):17-22,83
利用1998—2008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及4个分行业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山东省产业创新中技术进步因素对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以及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从山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体来看,山东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产业产出的贡献明显低于资本投入,甚至低于劳动力投入;山东省产业创新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山东省的产业创新路径是一种技术改造模式,即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效益,从而引起工业体系的变化;在资金投入指标中,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费用对科技进步有显著影响;在劳动力投入指标中,只有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与技术进步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但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企业办科技机构科技人员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二期滞后,说明山东省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叶樊妮 《经济与管理》2010,24(7):10-12,42
要素投入、技术进步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规模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保持持续性。运用OECD推介的增长核算方法,对我国1995-2007年的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估算,指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投入要素的增加,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Greenwood, Hercowitz and Krusell (GHK) have identified the relative price of (new) capital with capital-specif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 two-sector growth model, however, the relative price of capital equals the ratio of the productivity processes in the two sectors. Restrictions from this model are used with data on wages and prices to construct measur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st the GHK identification, which is easily rejected by the data. Th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various measures of the contribution that capital-specif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ight make to the economy. This identification also induce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ing measures of capital-specific and economy-wide technological change, which potentially explains why papers employing this identification find that capital-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accelerated in the mid-1970s. We impose structure on the productivity measures based on their long-run behavior and find evidence of a slowdown in productivity in the 1970s that is common to both sectors and an acceleration in the mid-1990s that is exclusive to the capital sector.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将国防支出纳入Solow增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假定国防支出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与现有实证分析不同,文章基于1952-2008年中国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尝试运用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来分析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发现: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3.434%时,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且这种负面作用较为显著;当该比例高于3.434%时,该比例的增加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该比例并非越低越好,也并非越高越好,其局部最优规模由次级门槛值决定。  相似文献   

20.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economy-wid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through the two channels of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We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showing that skilled labor has a higher growth-enhancing effect closer to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under the reasonable assumption that innovation is a relatively more skill-intensive activity than imitation. Also, we provide evidence in favor of this prediction using a panel dataset covering 19 OECD countries between 1960 and 2000 and explain why previous empirical research had found no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schooling level and subsequent growth in rich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