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成为企业知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很多研究关注如何激励和促进员工的个人创新。认为个人创新既可能成为企业知识创新的推动因素,也可能成为阻碍因素。企业对知识创新的重视会增加员工以知识为基础的个人权力,这可能会带来企业内部组织政治行为的增加,形成知识创新的内耗。因此,企业在强调激励个人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约束知识创新所带来的个人权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知识隐藏与同事不信任为连续中介,从个体层面探究了领地性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消极影响机制。通过对221份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直接管理者配对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领地性正向影响知识隐藏和同事不信任感,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2)知识隐藏中介领地性对同事不信任的影响;(3)同事不信任中介知识隐藏对创新行为的影响;(4)知识隐藏与不信任连续中介领地性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合自我延伸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领地性对创新行为的消极作用,研究结论对于管理员工领地性、减少知识隐藏与不信任关系,以及促进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大量的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把知识创新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网络中心性、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密集型服务( KIBS)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得到了一些结论:网络中心性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均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创新能力在网络中心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中心性对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亚丽 《技术经济》2008,27(12):1-6
分别从知识接收企业和知识发送企业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网络中心性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通信电源行业中12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知识转移双方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均会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但这些正向影响并非是直接实现的,知识发送企业的网络中心性通过增强其发送意愿以及发送能力而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收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则通过增强其吸收能力而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于引进型管理创新而言,搜寻并获取已有管理实践或理念相关知识并与企业现有知识和资源条件进行整合是其关键所在。由于组织内部知识有限,社会网络则成为组织搜寻和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和网络信任等要素对管理创新引进水平的影响以及高层管理团队行为整合与环境特质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企业知识员工有效激励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员工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和主导力量。知识员工在个人、工作、心理、行为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而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常常忽视这些特征,采取与非知识员工相同的激励办法。对知识员工的有效激励策略包括: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环境激励和物质激励。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内外环境变革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知识演进的关键基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升级的源泉,具有强烈的内在激励响应动机,越轨创新则是员工在内在积极心理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主动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隐性知识共享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是值得现代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认知—动机—行为”传导机制,探讨隐性知识共享、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工作繁荣与越轨创新的作用边界,采用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基于494份知识型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共享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繁荣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和工作繁荣在隐性知识共享与越轨创新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转移对组织创新及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关于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共同作用对创新综合影响的研究较为欠缺。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流入与知识流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检验了组织知识流入和知识流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表明,知识的平衡流动对员工创新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和协同作用:当知识流动保持较高水平和平衡状态时,员工具有较高的创新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构建了企业网络中心性、知识流出与企业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网络中心性对企业知识流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流出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楠  王莉雅  王海军 《技术经济》2020,39(10):70-79
研究将开放性知识搜索划分为搜索广度和搜索深度,深入探讨开放性知识搜索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287名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的问卷进行分析,实证发现:搜索深度正向影响吸收能力,搜索广度与吸收能力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吸收能力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并且吸收能力分别中介了知识搜索广度、知识搜索深度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注意力分配集中度正向调节搜索深度与吸收能力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来自4个省份的35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跨界搜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和技术动荡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跨界搜寻的两种类型搜寻(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对组织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动态能力中介两类跨界搜寻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组织外部较高的技术动荡水平不仅会加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还会强化动态能力在两种类型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来自4个省份的35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探讨跨界搜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和技术动荡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跨界搜寻的两种类型搜寻(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对组织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动态能力中介两类跨界搜寻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组织外部较高的技术动荡水平不仅会加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还会强化动态能力在两种类型搜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from the knowledge-based perspective, including knowledge relatedness and knowledge learning,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joint ventur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i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in a panel data of 183 joint venture case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re found betwe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oreover,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arent patents granted before, parent knowledge diversity and joint venture knowledge diversity are recognised and are hypothesised as positively moderating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relatednes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parent patents granted before and joint venture knowledge diversity are hypothesised as negatively tending to moderat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learning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support our predic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如何强化员工的知识分享和创新绩效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维持较高的创新水平,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对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及其与个体创新绩效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同时就知识分享和组织学习型文化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组织环境因素能够对个体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与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对个体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推导出一个跨层次研究模型,建立了个体层次的知识分享与组织层次的学习型文化对个体层次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交互作用的影响模型与假设。本研究拟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统计软件SPSS以及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软件HLM对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期验证组织层次的学习型文化通过组织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来影响个体层次的个体成员的知识分享和创新绩效,使个体和组织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有关于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关注不足。为更加真实地展现创新网络中知识创新、创新输出的整体行为机制,基于小世界网络仿真建模方法,从创新输出企业视角,探究创新输出与创新网络、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网络关系强度、创新开放度与网络整体知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个体网络规模与网络整体知识水平呈非线性相关关系;网络关系强度与网络知识水平分布均匀性呈正相关关系,创新开放度、个体网络规模与网络知识水平分布均匀性均呈非线性相关关系;当企业创新能力较强、解吸能力较弱时,网络整体知识水平和网络知识分布差异较大。创新输出企业可以结合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优化创新网络、主体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制定开放策略,从而实现获取创新收益与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双重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推广,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企业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必须组建联盟关系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基于创新联盟理论,构建联盟管理能力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框架,通过对451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①联盟管理能力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流动在联盟管理能力与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知识重构能力调节联盟管理能力与知识流动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双创”时代众包激励的迫切需要,通过对众包文献的编码分析,构建由内在需要、能力禀赋、外在条件联合驱动的众包行为发生机制模型。其中,内在需要作为众包动机直接转化为众包行为,能力禀赋和外在条件分别作为众包能力和众包条件对转化过程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从唤醒众包需要、训练众包能力、完善众包条件3个方面,迅速推进众包模式的普及,为“双创”提供研发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形式,而对创新联盟以及创新联盟网络的管理能力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文章超越了现有大多数联盟能力研究所采取的单一分析层面的做法,着重探索了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的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多因素互动机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联盟能力的多维动态框架,包括组织维度的战略和结构以及个体维度的能力等因素,分别从战略锚定、支持结构和联盟思维等方面阐述了企业联盟能力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组织层面的因素与个体层面的因素之间的互动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构建的关键,联盟能力是企业组织层面的战略-结构因素与个体层面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因素交互作用的函数,从而为企业构建联盟能力以更好地从技术创新联盟中获益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the attributes and transfer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a sample of 120 Taiwanese firms was used to test our mode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organisational capabilities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exploration on performance is positively moderated by tacit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ms. In contrast, exploitation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performance when organisations acquire well-defined knowledge and use replic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