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时代精神。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非常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性爱国的科学内涵及本质出发,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定因素,分析大学生身上呈现出爱国意识的弱化和爱国行为的偏差,从而提出完善大学生爱国教育内容、优化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举措,探索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意识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综观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其途径、内容、形式相对固化,较为单一。军休干部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为祖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高校可充分利用军休干部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在追求文明、高尚和法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理性爱国。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适应社会和国际的发展趋势,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爱国有理性、全面的理解,梳理表达爱国热情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研究分析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教育中的影响及其重要性,进而建立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家庭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爱国观念的形成和培育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作为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新时代高校学生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之下,网络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其所形成的特色网络文化也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们的影响较深,包括高校学生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这就给高校的爱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巧妙地利用网络的大环境,开拓出高校学生社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和实效,对所在学校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百题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明确的荣辱意识,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爱国意识强,勇于创新,理性爱国;有远大理想,乐于为社会贡献力量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从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爱国及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在今天全面加速经济建设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其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的行为能力,引导其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增强时代责任感和社会使感。  相似文献   

10.
后疫情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思想源泉、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等视角深化理论认知。同时,充分认识到后疫情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客观要求,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因此,后疫情时代培育具有爱国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应从爱国主义的认知教育、正面引导、内容供给和载体创新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厚重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史料,党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爱国先辈榜样示范作用以及推动大学生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但是,高校在将党史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大学生主体对党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参与党史巡回宣讲不积极、参与党史知识竞赛不主动和争取党史讲课比赛不积极等。大学生的这些表现都不利于党史育人价值的实现,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为此,高校及教师应努力推动大学生认真学习党史基本知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党史巡回宣讲、组织大学生主动参与党史知识竞赛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党史讲课比赛,从而实现党史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方非法扣押中国船长事件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观念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做更加坚定而理智的爱国者,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实在的爱国行动.同时也要教育学生看到中日两国团结合作是主流.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和“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反馈”出发,以“观念与行为”和“教育与成效反馈”两个维度对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成效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当前各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面已有一定建树,大学生总体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进取的行为特征。但这项工作仍有不足之处,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四项相应的改进措施:唱响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引领;打赢主战场,坚持思政课程育人在改进中加强;坚守主阵地,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牢主导权,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全面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引导学生不仅在认识上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更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文章对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合职业教育的育人标准和高职院校实际,对高职院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正式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场所,如果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爱国教育渗入其中,便可为现代社会培育更多具备爱国意识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文章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为核心,提出思政课堂、课程思维以及实践活动这三种路径,以期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微媒体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微媒体的特征及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微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等方面,探索了微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今新的国情背景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爱国理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彰显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弘扬时代精神,升华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深入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第一部分浅析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揭示其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第二部分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的角度,催生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从承接、启迪、升华的融会的角度,弘扬具有民族特质的时代精神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精日言论等有害信息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诱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危机。必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