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投资》2009,(9):98-99
14年间,比亚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奇迹:从250万资本金到市值近900亿:从创业时20多人到现在超过13万名员工:从外租厂房.到在深圳、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九大生产基地.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总占地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从“全民PE”到“PE寒冬”,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终于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3.
张观 《大众商务》2009,(8):12-13
从健全人到残疾人,从乞丐到百万富翁,注定彭南海的经历不寻常。更具传奇的是,每次在他的人生最低谷,总会出现看似毫不起眼的人物,在他的人生轨迹上,形成一个个拐点。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继万科物业后,又有一家物业公司——美佳物业(深圳)有限公司将其旗下20多个"物业管理处"统一更名为"物业服务处",以此向全体客户展现自己的服务新主张,新内涵。从"管理"到"服务"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而且是企业调整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5.
我叫张东,湖北荆州人,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抱着"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信念,准备立足农村大干场。我先后种过药材、食用菌.但由于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折腾了一阵,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不仅没赚到钱,还贴进去不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决定南下深圳打工。到深圳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在一个五金厂当了一名工人,每天长达15小时的工作时间,又脏又累的环境,没有油水的食堂饭菜,少得可怜的工资,很快使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无精打采的落泊者。但是心中创业的愿望,让我学会了忍受!  相似文献   

6.
梁晓东 《现代经济》2005,(11):2-2,M0003
到2005年8月,物业管理的跨越式发展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局,笔者的初步结论:目前是复辟势力取得了彻头彻尾的胜利,物业管理行业士气萎靡不振,从一个个业主论坛中看到的<深圳物业管理黑幕调查>转帖文章,业主们对物业管理的鄙夷之情溢于文表:"连深圳都这样,物业管理没治了!"  相似文献   

7.
我创业有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两个核心企业,一个拥有中国醋饮料领导品牌"珠江贰号",另一个是拥有中国最大品牌鸡肉连锁"贰号土鸡",这两个都属于传统行业. 内行看门道 尽管在创业的道路上我有过很多尝试,做过房地产,后来又卖酒,卖饮料,卖鸡肉,但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大规模放手投资.因为我知道传统的行业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太多的门道.  相似文献   

8.
达美乐撤出深圳,一个小伙子却趁机成就了梦想。他叫罗高峡,祖籍广东,生长在湖南。初次投资连亏8个月今年30岁的小罗,大学专业是食品工艺,毕业后来深圳找工作。达美乐撤出深圳时,小罗花1000元买了达美乐的外卖顾客资料,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批客户的资料,投资经营起自己的比萨外卖店。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从双缺口理论模型分析,这是由于国内的储蓄大于投资产生的资本外流所造成的,但是持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又说明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流入,我国又是一个资本流入国。本文试图透过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分析我国的对外资本流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今后几年我们应采取的国际收支策略。  相似文献   

10.
蒋勤勤  罗平 《新智慧》2006,(11):25-25
今年25岁的李玲出生在青海省乐都,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到深圳工作。2001年3月,李玲从卡通服中发现了商机,并用5000元开始在深圳创业。李玲从自己亲自表演到成立“卡通表演队”;从手工进行生产到后来办厂生产。在短短的4年时闻里,她的卡通服远销国外,成了一个身价百万的女老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女人希望衣服常换常靓,甚至一个小包也不时花样翻新……这些想法看似天方夜谭,不能轻易兑现,但深圳打工妹莫娅就把童话变成了现实:在鞋面上大做文章,搞出花样来,满足消费者“一天一鞋”的爱美情结。  相似文献   

12.
女人希望衣服常换常靓,甚至一个小包也不时花样翻新……这些想法看似天方夜谭,不能轻易兑现,但深圳打工妹莫娅就把童话变成了现实:在鞋面上大做文章,搞出花样来,满足消费者"一天一鞋"的爱美情结。尴尬中领悟商机莫娅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一家鞋厂打工。厂内规定上班只穿平底鞋,莫娅只有下班后或休息日,才能穿喜欢的高跟鞋。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继万科物业后,又有一家物业公司--美佳物业(深圳)有限公司将其旗下20多个"物业管理处"统一更名为"物业服务处",以此向全体客户展现自己的服务新主张、新内涵.从"管理"到"服务"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而且是企业调整经营理念的转变、社会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从离开大学的校园到深圳,已经过了3个年头了。2004年5,9份,我再次回到深圳,想找个机会去尝试自己创业,也考察了很多的项目,可是最终因为资金或者对行业不熟悉而没有去做。  相似文献   

15.
张虎林 《大众商务》2005,(4S):35-35
今年25岁的李玲出生在青海省一个叫乐都的小城。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李玲到深圳打工。枯燥的流水线作业一坐就是十几个钟头,可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多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企业界陷在各种看似新颖的管理观念之中。从学习杰克·韦尔奇,到追求基业长青、创造伟大的公司,再到提高战略执行能力……企业界流行一轮又一轮的风潮。当然,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各种观念、神话、传说、故事在流传,但依然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引进来的西方管理观念广泛流行,这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打动人心的创业故事 2008年4月,已经在深圳打工4年的许晓又失业了。没过三个月,她突然告诉周边的人,她当老板开店了。她兴奋地说,她仅仅投资了450元,在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现在已经发展了近百名客户,每月收入都近万元。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投资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高高在上的高科技救世主角色.从各级政府部门以扶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名义出资成立的政府风险投资,到海外风险资金中国代理人频频出镜的身影,到那些融资到手的所谓的高科技精英,大家似乎又陷入了一个误区之中:只要有了风险投资,中国的高科技就有希望了.更有甚者,很多人还认为所谓的风险投资就一定要投资高风险的产业,一定要投资高科技公司.  相似文献   

19.
欧亚撑杆跳     
正股份制、政策、物流联盟作为欧亚发展的"跳杆",助力欧亚在过往30年中不断挑战自我,跳过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如今全国8省18市近百家门店,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行列。欧亚集团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也可以用撑杆一跳来比喻。30年前的小车百想要快速发展,仅依靠规模小、底子薄、实力弱的自身"弹跳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选择有效的"工具",借助各种相关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从而跨越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企及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众商务》2005,(9):17
我是湖南岳阳县人,在南京打了两年工,没赚到什么钱。2004年5月,同学许勇军邀我和他去深圳换个环境看看怎么样,于是我俩来到深圳,到这里才知道工作比南京还难找。我们跑到了职介所。工作没找着,两人先后反被骗去400多块钱。再加上坐车,睡觉、吃饭都得花钱, 一个星期后,我哥俩一起仅剩壹佰块钱了。再找不到工作就危险啊! 一天,我俩又到另一家职介所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