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现代人口学理论,"我国早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在我国超过2亿的老龄人口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因此,解决好我国农村超过1亿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全国大部分人口"老有所养"的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模式和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龄人口占多半。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及青壮年人口的迁移,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暴露其问题。本文探究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背景、问题及制度本身的缺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反贫困,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我国剩余农村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正确选择。而农村贫困现象真正缓解也能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平稳和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对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缓解农村贫困、最终消灭农村绝对贫困现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33):20-21
本文以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归纳了目前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安徽省近十五年的农村流动人口与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以此用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农村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利弊。最后,为提高农村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俊亮 《价值工程》2014,(35):307-309
本文以顺德地区老龄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及访谈的方式,分析老龄人口在家庭现状,经济收入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等,呈现该地区老龄人口的生存现状,并指出顺德区老龄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农村老龄化人口数量更是越来越多,如何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今重要问题之一。机构养老作为现阶段主要发展的养老形式,其在农村的发展却没有理想中的顺利与完善,多数乡村没有建设养老机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调查老年人在村建养老院的意愿,研究养老院入村的相关影响因素,深入探究将养老院建设到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魏巍 《企业导报》2015,(6):158-159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然而,这对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和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和收入,得到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大于城市。虽然,农村老龄人当前的总收入比城市多,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等客观条件依然存在。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增加农村老龄人口收入的建议,这为建设新农村和选择农民社保福利更好的路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到上世纪末,中国农村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摆脱了“贫困陷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一些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目前只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课题组据此提出“温饱陷阱”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城乡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并进行分解,明确影响城乡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研究方法:将2002~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还原为观察值与GQ模型拟合洛伦茨曲线结合测度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并将测得指数分解为四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指数与弱相对贫困指数均高于城镇,且城乡相对贫困指数有上升趋势,城乡弱相对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分解结果表明,增长效应对城乡相对贫困指数和弱相对贫困指数变动起负向作用,贫困标准效应对城乡两种指数变动起正向作用。分配效应与城乡两种指数的变动一致,人口效应对城镇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正,对农村两种指数变动的作用为负。研究创新:将影响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扩展至人口效应和贫困标准效应,认为影响相对贫困与弱相对贫困变动的因素有增长效应、贫困标准效应、分配效应和人口效应四种。研究价值:为城乡相对贫困的测算与分解提供新的思路,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贫困问题的核心制度安排。文章基于2011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微观数据,运用PSM-DID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可促进金融资产与耐用消费品资产的累积,发挥减贫效应,但其抑制了农村老年家庭土地资产的减贫作用,未能影响到生产性资产的减贫作用;养老保险强化了教育人力资本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作用,但其通过减轻医疗支出负担、提高老人健康人力资本而改善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农村养老保险对人口结构最完善的联合家庭减贫效果最有效,空巢老年家庭次之;相较于中低龄老人家庭,养老保险改善高龄老人家庭贫困的效果不佳;家庭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农村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越好。  相似文献   

11.
曹国选 《乡镇论坛》2009,(29):30-31
当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而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随着外流人口的增多,留守老人的比重急剧增加,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家庭子女供养负担加重,自养功能严重削弱,养老意识行为出现倾斜,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9亿,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3。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养老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养老需要。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惠为目标,养老社区的建设将在解决目前养老供需矛盾和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等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自2012年以后,年均老龄人口增加与劳动人口减少700万,养老服务需求迅速上涨,带来几千万就业岗位。劳动供给迅速减少,服务价格迅速提高,直接挑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养老服务的岗位需求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1.5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  相似文献   

14.
张钰 《乡镇论坛》2011,(14):34-34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老龄人口规模远远高于城市,近年来,随着城乡社会深刻变革,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出现,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正受到严峻挑战,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奕 《新疆财会》2004,(4):33-34
“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解决农村末获温饱人口的贫困问题,增强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全国贫困人口已从30%降至4%,但目前无论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绝对贫困方面,全国农村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人均年收入667元人民币)的人口有2 600多万,其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全国城镇低于低保线(人均月收入159元人民币)的人口有2 200多万,生活状况仍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17.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6.74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18.3%。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目前,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政治价值观主导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尤其是政府的社会责任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黄健 《乡镇论坛》2014,(4):38-38
据中国老龄办有关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其中超过六成以上生活在农村。即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亿,远超城市老年人数量。但是在农村,一些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情况屡有发生,这些现象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刘爱爱 《企业导报》2013,(5):190-190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中老龄人口的增加,加上传统养老方式的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加强立法,强化政府责任,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爱如  张兴民 《现代企业》2023,(12):120-122
<正>2020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极大地提升了农村人口生活水准。但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探索并未结束,更加广泛、隐秘的返贫问题还将长期嵌构于乡村社会中,因疾病、健康因素造成的健康型返贫则是返贫问题的核心,并成为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康型相对贫困家庭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具有显著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