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而金融发展作为消费环境的重要内容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人均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作用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总体上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通过人均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且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金融发展通过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了居民消费,该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的消费促进作用表现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而东部地区的中介效应最小;且人均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在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我们探究了中国的银行金融中介与金融业规模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中介规模的发展虽然可以平抑宏观经济波动,但它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却是非线性的。即贷款总额与GDP比值若超出1.135,其对产出波动的边际影响将为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银行金融中介规模之所以会加剧产出波动,根源在于银行金融中介对公与对私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此外,中国金融业规模的增大会加剧产出波动,特别是对于经济较发达省份。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业规模的扩大之所以会加剧产出波动,更多是由非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0年我国27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在加入居民收入波动、金融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三个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法,对我国财政支出波动与居民消费波动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波动受财政支出波动的影响显著,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及贸易开放度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波动程度;居民收入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封闭经济约束为解释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提供了来自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本文利用1985—2007年中国省际城乡面板数据考察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变动,以验证封闭经济约束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研究发现:省级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但剥离全国层面消费和收入总体波动后,敏感性会稳健地明显降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表明,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主要归因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各省份之间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更封闭。为有效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亟须通过提高金融和商品贸易开放水平并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纠正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尽快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落实贸易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战略、降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是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5.
封闭经济约束为解释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提供了来自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本文利用1985-2007年中国省际城乡面板数据考察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变动,以验证封闭经济约束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研究发现:省级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但剥离全国层面消费和收入总体波动后,敏感性会稳健地明显降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表明,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主要归因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各省份之间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更封闭。为有效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亟须通过提高金融和商品贸易开放水平并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纠正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尽快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落实贸易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战略、降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是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RBC模型框架下引入垄断竞争,来解释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考察市场化进程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资本市场的波动特征,更好地解释各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协动关系;能够合理地解释中国居民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说明该模型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力比传统的RBC模型更好。另外,还发现市场化进程冲击是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冲击来源,可以解释约23%的产出波动,53%的消费波动,33%的就业与投资波动,40%的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波动,说明其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科学、准确测量不确定性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心理偏差率为代理变量比较分析了中东西部地区不确定性差异,以心理偏差为代理变量实证分析了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及地区差异。结果显示:(1)东中西部省份心理偏差率都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动趋势大体相同,但西部省份的波动幅度略高于其它地区;(2)不确定性对西部省份的影响最大,对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影响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8.
房价和股价波动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又如何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这是很多人都感兴趣却又让人迷惑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关性检验、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1998-2010年间中国房价、股价、居民消费和经济波动的特征及根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互动研究。结果发现,四者关系复杂,各变量均呈现出一定的顺周期特性且互相关联,房价和股价波动会早于经济波动和消费波动,这说明房地产和股票确实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研究还发现,房价和股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和经济波动冲击的影响力度不大,而居民消费与房价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且,房价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复杂,可通过消费和股价波动两个传导途径间接作用于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9.
陈建  邹红  张俊英 《经济地理》2022,(9):129-137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在时序上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衡格局,同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集聚特征。(2)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本地居民消费升级水平提高的重要驱动力,对于邻近地区居民消费升级水平也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缩小了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差异。(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加速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居民消费的深度融合,统筹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地区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推动我国居民消费持续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现金先行约束.在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中通过现金先行约束引入货币冲击符合中国经济运行特征.笔者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内分析了外生货币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货币发行冲击主要影响消费、投资和通胀率的波动,而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产出、就业等)的波幅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3—2005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讨论了银行信贷和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的对比表明,引入银行贷款渠道和价格粘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有很好的解释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1)技术冲击解释了大部分产出、投资以及长期消费的波动;(2)信贷冲击解释了大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以及货币余额的波动,对产出、投资的波动有一定解释力;(3)货币需求冲击影响不显著,仅对通货膨胀、贷款以及货币余额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4)货币政策冲击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大部分波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等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的中、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居民消费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农村地区明显强于城镇地区。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重点强化数据治理和风险监管,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引导数字普惠金融绿色发展,促进中国居民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启示     
《资本市场》2014,(3):46-48
<正>对于中国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力可能就不一样,也许会彻底改变中国金融业的基因,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甚至会撼动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互联网兴起于美国,互联网金融也兴起于美国。从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进程和影响力来看,最直观的影响可能就是证券行业佣金率的下降速度更快了。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还不明显,可能的原因也许是美国金融体系独特的特点和宏观金融环境所致。毕竟美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而且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金融创新对  相似文献   

14.
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点。基于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及投资者教育调查数据,探析了新发展格局下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机制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普遍较低且呈现典型结构性异质性特征;金融素养主要通过消费借贷、风险规避和资产配置机制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在较低消费水平上金融素养对消费的促进效应呈现增加趋势,而在中高水平上表现出逐步衰减态势;进一步地,低收入群体金融素养提升有助于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且金融素养对消费结构中通讯与医疗保健支出呈现出更强效应。因此,应通过有效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边界和构筑金融知识常态化普及机制等措施,切实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和优化结构,以期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强大市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重稳定和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基于带有时变参数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动态溢出指数方法对中国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动态展开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关系。整体而言,金融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溢出影响较强,而经济波动对金融波动的定向影响则相对较弱。进一步地,基于包含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的反事实模拟分析表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运用有助于实现经济与金融双重稳定的调控目标。平抑经济与金融波动有必要建立健全财政政策短期功效与货币政策长期功效之间的协调机制,并进一步强化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内外部金融冲击,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转型期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引入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习惯形成等居民消费特征,采用贝叶斯(Bayes)估计方法分析1978~2012年间信贷约束与消费习惯形成特征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分别解释实际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波动的94.1%、84.5%、50.7%和74.5%;同时探讨家庭消费行为变迁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对居民消费率均有刺激作用,但长期内两者对消费率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即收入冲击的正向作用有明显的持续性,而偏好冲击使居民消费率更加萎缩;同时,习惯形成特征有效平滑了居民消费,有效减弱了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有升有降,整体水平较低。试点后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水平总体提升;(2)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递增的特征;(3)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且以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热点区扩散分布于西部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且呈加深趋势;(4)绿色保险、绿色社会投资和碳中和金融支持率是影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且各区域阻碍因素各异。(5)指标层障碍因子中,碳中和间接融资支持效率对绿色金融发展阻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丽江市2001—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丽江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脉冲响应显示:旅游综合收入的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是正向的、短期内波动且长期内趋于平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表现为正向的、显著的影响,该影响持续时间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乔林达 《经济师》2024,(3):40-41
数字普惠金融目前已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中。数字普惠金融会影响居民消费结构,降低生存型消费占比并提升发展享受型支出占比,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改善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因此,应当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加大监管力度,出台政策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此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结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秀美  罗明 《时代经贸》2012,(18):55-57
选取丽江市2001--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丽江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晨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脉冲响应显示:旅游综合收入的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是正向的、短期内波动且长期内趋于平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表现为正向的、显著的影响,该影响持续时间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