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方愚 《商界》2008,(11):136-139
成则大成,败则大败,名列富豪榜前茅是件尴尬事,更让人尴尬的是,偏偏是按例排出来的黑马,按例又是排在第二位的危险位置…… 那么,这位新任的“中国第二富”,日照钢铁集团掌门人,低调得此前几乎找不着几条新闻的杜双华,到底是怎样的人?杜双华和他的日照钢铁是个“怪胎”吗?  相似文献   

2.
苏旭 《浙商》2009,(1):72-72
杜双华私人拥有的日照钢铁公司,正在被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收编,并将有可能变成一个国有控股企业。 2008年11月5日,杜双华终于就重组事宜与山钢集团签署了意向书。若收购最终成行,这将是国有企业跨所有制收购大型民营钢企的首例;按日钢现有规模来看,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国有化金额最大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饭店世界》2010,(2):18-18
如果认识一个人,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这个人有毛病、有缺点,这样好不好?当然好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人坦诚,没伪装、没欺骗;二是你自己的决策力、判断力还在,脑子没有进水。  相似文献   

4.
人脉     
你经常要想一想:这一年以来帮助最大的几个人是谁?你认为最需要你帮助的几个人是谁?新认识的人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人是谁?如果这些名字能超过七个,说明你的人际关系不错,如果低于七个,说明还有余地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别丢了你自己南桑徐利明/摄你说我说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最靠得住的呢?自然是我们自己,所以──这是个小说题材。一为妻者听人密告:你老公挽一陌生女郎进了夜总会。这还了得!她便责问丈夫到底是跟哪个野婆娘到KTV鬼混了,还要弄清那婊子姓甚名谁。其实呢?问题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新兴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在市场上冒出来,同时还有很多人正在寻找创业机会,有很多的风险投资商持有大笔的资金准备投给那些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而创业商机从那里来呢?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个企业要创立,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客户是谁?是不是有足够的商业价值?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你的客户群体的需求是什么?你用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两个问题都明确之后,才谈得上具体的营销策略。很多的新兴企业在创立不久就告失败,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都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把握,比如建一个手表厂,却期望将手表卖给所有人,即便明确是卖给白领,也没有认真研究具体卖给哪一类白领?此类白领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什么样的?导致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只好关门大吉。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秘诀     
潘石屹 《商界》2007,(2):31-31
在许多场合.经常被一些记者和大学生问到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的,有些事为什么会成功?有些事为什么会失败?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如果就事论事,而不是对人而言,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是一家试图征服年轻人市场的品牌,你需要问自己一句:是否真的了解年轻人? 对很多品牌来说,年轻人的部落族群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们的行为具有哪些特征?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共性?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了解对品牌来说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身处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自己在芸芸众生之中被发现?这个发现的主语可能是你的一位上司,可能是你的一位客户,也可能就是一个机会……你可能因为这样一个“被发现”而改变很多事情,从此引人注目、价值不菲;从此不可或缺、受人信任;从此平步青云、事业有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会展》2012,(16):36-37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要乘坐的飞机还没起飞,你就因为想着又要经受一天的旅途奔波而感到疲惫不堪。飞机延误以及被迫停飞等已经成为了长期商旅人士的痛苦之源。如何在无聊、枯燥的旅程中增添几抹亮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服装的品牌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微薄,再这样做下去,生存的机会在哪里?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未来能够支撑一个品牌生存的理由只有一个:你的价值有多少?你的价值消费者认不认同?  相似文献   

12.
钱列阳 《创业家》2011,(2):106-106
问大家一个问题,李嘉诚的法律顾问是谁? 估计很多人都回答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点奇怪?按说李嘉诚这样的大企业家,他的律师名字也一定应该如雷贯耳啊。但偏偏不是这样,在网上,你也很少能看到李嘉诚律师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金少策 《浙商》2010,(17):72-73
“你是学企业管理学的,应该知道一个人管理多少人是最合理?” “7个。” “你现在管理多少个?30多个?”  相似文献   

14.
快乐百分比     
《饭店世界》2007,(6):34
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天的时间,你会用多少时间做自己必须要做的事?用多少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的说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三分之二的时间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有的答案则正好相反。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五百万元,你最先要做的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辞职!或者踹开自己上司的门,臭骂他一顿,然后再辞职。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一门生意?十年前如果你点头,可能会被唾沫星子淹没,但现在如果你摇头,则很有可能被人贴上“奥特曼”的标签,不然为何《爱情买卖》能成为风靡网络的神曲呢?这也许是一个不好的价值观倾向,但商业就是商业,只要婚姻在人间存在,就有需求要得到满足,从而衍生出一个市场来。婚姻能催生一个产业,而婚恋观的改变却能影响一个产业的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16.
商界经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顾客就是上帝”。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卖乖的噱头。这种谬论成立的唯一前提就是“商家都是活雷锋。”商家逐利,天经地义;顾客“上帝”,欺人自欺。试想,谁敢跟上帝要钱?你敢跟人家要钱的人怎么可能是你的上帝?你给上帝捐钱可能还来不及呢。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英国著名实验科学家卡什迪许在实验室里发现,有一个学生从早到晚一直在低头做实验,也不提什么问题,于是他就问这个学生:“早上你在干什么?”“我在做实验。”“中午你在做什么?”“我在做实验。”“晚上你又在做什么?”“我还在做实验。”“那么一天里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反复做实验对科学家尤其是实验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为什么实验科学大师卡什迪许没有赞扬这位学生,而是提醒他应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没有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工商…  相似文献   

18.
《品牌》2013,(10):74-77
“一个人十七八岁时,在北大里呆了四年,这四年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在北大读到的当时的那些禁书,让我们成为叛逆的人”。更重要的是,“北大往往给你一个什么思维?我不服你,我谁都不服。在这种熏陶里,人的思维相对比较独立、活跃,这是中国企业求生存谋发展极度稀缺的一个东西。你想啊,在中国,企业生存是小概率事件,大浪淘沙,中小企业到最后稳定存活的可能连1%都没有,这就意味着你随大流的思想和思维会举步维艰,只能不断创新”。——壹号食品董事长陈生  相似文献   

19.
倪轶容 《华商》2013,(11):33-35
2008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之年”。这一年春天,一个挎着斜肩包的中国男人,出现在阳光明媚的伦敦街头。他在每一家英国书店里东走西串,逢人便用蹩脚的英语询问:“你喜欢看关于中国的图书吗?你最喜欢哪些中国文化?”这个突然出现在英伦大地上、举止怪异的中国人,就是英国新经典出版社总经理黄永军。  相似文献   

20.
《华商》2012,(9):54-56
名人的感情世界往往比其事业成功与否更受大众关注。而杜双华和宋雅红的离婚案之所以更受关注在于它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离奇聚散,更因其涉及高达数百亿的财产切分。这也将是国内目前财产标的最高的离婚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