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今年4月初,与巴菲特齐名、被西方媒体称为拥有水晶球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专程纠机械工业出皈社为<水晶球>一书做签售,本刊记者有幸目睹了大师风采. 相似文献
3.
合众集团在进入中国6年后,终于决定开始在投资业务领域大施拳脚。这是国际资本瑞士合众集团进入中国的第六个年头。这家管理着超过300亿欧元的全球私募市场投资管理公司,主要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二次基金份额转让投资和直投)、私募债权、私募房地产及私募基础设施类项目。在观察中国PE产业的发展和变化多年后,合众集团试图在中国复制出其在全球的投资布局。 相似文献
4.
《投资与合作》2007,(11):80-85
现今的连锁企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初期,这个以资本为推动力的行业正在受到来自海外私募基金为主的资本界的推进与关注。近年来不断有各行业的连锁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并成功上市,而成为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主角。回顾近年来国内的连锁企业风险投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知名连锁企业的热投,另一方面是数千家期待着风险投资助力的中国连锁企业少有问津。尽管这些成长型连锁企业的发展和融资确实存在着很多具体问题,但我们也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连锁企业,在风险投资的催化下能成长成为细分市场的龙头。值此时机,《投资与合作》杂志与平道咨询合作于2007年9月20B在京召开亚太连锁企业投资峰会,为活跃于私募投资领域的投资人和优秀的连锁企业家搭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同探讨中国连锁企业的投资机会、投资热点。此次峰会还评选出年度最具投资潜力连锁企业、最具发展潜力连锁企业两项大奖。[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伴随股权分置改革走向尾声,全流通时代的来临,人民币的激情走高,极大地释放了海外热钱涌现中国的投资热情.私募基金就像嗅觉高敏感度的\"狼\",早已开始悄然抢滩中国的市场,为中国的新一轮并购热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7.
对私募基金要引导,扶持,不能视而不见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张克俭在去年召开十届三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提交了关于加快证券私募基金合法化进程的提案.在今年十届四次全国政协会议期间,记者专程采访了他.张克俭委员指出,对私募基金要引导,扶持,要有法律依据,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既不能武断地说它不能存在,也不能任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经过多年的发展,私募基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私募公司500家,成立的产品过1000只,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15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旗下管理着高达183亿美元投资基金的全球最大直接私募基金之——美国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2004年9月7日在广州正式宣布投资聚众传媒集团,第一批资金1500万美金已经到账,此次投资已成为该领域内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国际性投资,表明真正的国际资本已进入新兴媒体行业。 相似文献
12.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2,49(2):19449B-19449C
13.
14.
15.
她勤恳,她热情,她执着,她干练,她是温柔的母亲,她是贤惠的妻子,她是困难面前的勇者,她是荣誉面前的智者,她是以男人为主体的中国官场上的一抹别致的彩虹,她是这个行业在南国傲然绽放的一朵民族奇葩。 相似文献
16.
Stephen Roach 《银行家》2004,(6)
The world has at last embraced the Chinese growth miracle. But in doing so it may be missing an important reality check. Two problems have recently emerged in the Chinese economy: a credit bubble and inflation. The good news is that China is already coping with these issues. The bad news is that the world may be unprepared for the impact of a Chinese slowdown.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负债与预算软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作为所有者的政府、最大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状况。试图从这个角度 ,为国有企业高负债型的资本结构提供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18.
MASAZUMI HATTORI KOHEI SHINTANI HIROFUMI UCHIDA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15,47(4):737-770
We examine who is the repository of soft information within bank organization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loan officers as the sole repository, we find that branch managers have the most soft information. We also find the repository at a higher hierarchical level at smaller banks. Furthermore,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branch managers themselves actively collect soft information, especially at smaller bank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need for a more nuanced view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emphasis on loan officers, and call for studies on the equilibrium design of the collection, processing, and use of soft information within bank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9.
20.